自2024年5月通城县全面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以来,普查工作队秉持“数质并举”的工作原则,深入各乡镇的田间地头、山林村落,全力推动普查工作稳步开展,现阶段已收获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截至第二阶段田野调查收官,全县累计普查文物点320处,文物资源“家底”得到进一步夯实。
成果丰硕:新发现53处,总量增长19.85%
本次普查覆盖全县11个乡镇,累计调查登记文物点320处。其中,对267处“老前辈”进行了复查,更新了信息档案;更有53处“新成员”被首次发现并记录在册,它们类型丰富,涵盖了古民居、古建筑、近现代革命史迹等,为我县历史补充了珍贵的实物见证。同时,普查也对10处因自然或人为原因消失的文物点进行了核销记录。
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相比,本次普查登记的文物点总量实现了19.85%的增长。这一增长,不仅是通城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体现,更是普查工作深度与广度的直接证明。
深入“田野”,让历史遗迹“开口说话”
本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于2024年5月29日全面启动,至2025年6月30日圆满结束,历时13个月,累计投入工作日240余天。期间,普查队员不畏严寒酷暑,累计行程3万余公里,覆盖全县所有区域。通过实地走访、精准测量、影像采集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式,为每处文物点建立完善“数字档案”。该项系统性田野工作有效保障了普查数据的真实准确,切实让历史遗迹“发声确证”。
承前启后,让普查成果赋能未来
田野调查的结束,意味着普查工作进入了关键的数据整理与研究阶段。下一步,通城县将对所有采集数据进行系统梳理与价值评估,并积极推动普查成果的转化利用,让这些承载着通城记忆的文物,在未来全县的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和公众教育中焕发新的生机。
此次普查成果,将为科学制定通城县文物保护政策、传承地方历史文脉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通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胡文婷
一审|熊 皓
二审|黎赛明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