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祝文婷 邓玉琼】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学习会议精神,特别是关于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评价体系、建强干部队伍、力戒形式主义的要求,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组织部门作为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职能部门,必须将这些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精准发力,为锻造一支能担当、善作为、作风硬的“城市铁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校准“政绩标尺”,把“人民满意”嵌进干部考核的“刻度线”里。会议再次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这为衡量干部城市工作政绩提供了根本遵循。组工干部在考核评价干部时,必须坚决破除“唯GDP”“唯项目”“唯形象工程”的旧思维。要在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考核指标向民生改善、公共服务、治理效能、文化传承、生态宜居等反映人民真实获得感的领域倾斜。比如,老旧小区改造的“温度”、交通拥堵缓解的“速度”、社区服务提升的“精度”,都应成为衡量干部实绩的重要“砝码”,让“群众口碑”真正成为干部政绩的“试金石”和“指挥棒”,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实事上,而不是追求华而不实的“显绩”。
聚焦“实战练兵”,在“一线熔炉”中锤炼城市治理的“真本领”。城市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对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组工部门要围绕城市发展新需求,精准设计培养路径。一是强化专业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的具体实践,组织专题培训、案例教学,邀请专家和一线优秀工作者授课,提升干部的专业素养和法治思维。二是突出实践砺炼。要大力推动干部下沉一线,到街道社区、重大项目、矛盾调处前沿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像武汉蔡甸区那样,让年轻干部在拆违、旧改等复杂任务中“啃硬骨头”,在直面群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要把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岗位作为发现、培养、选拔干部的主阵地。
擦亮“作风底色”,以“严管厚爱”涵养风清气正的“好生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组织部门既要带头示范,也要严格把关。在干部考察选拔中,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真话、察实情,坚决防止被“材料政绩”、“盆景工程”所迷惑。要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对工作中存在的作风漂浮、推诿扯皮、脱离群众等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要用好“数字画像”等创新手段,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作风,推动形成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鲜明导向。
编辑|黎 瑾
一审|胡文婷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