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樊雨薇】 “教师是塑造灵魂的职业”,怀着这份神圣的使命感,她在教育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已近七年。七载春秋,她始终秉持“痴心一片终不悔,呕心沥血育教育”的信念,将理解与关爱融入日常教学,助力学生成长,同时自身也在专业道路上不断精进。她就是通城县沙堆中学教师——罗瑾。
2018年9月,刚踏入教育沃土的她就碰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学生。她所带的二年级班上,有一个孩子每天都不完成作业,在学校时答应的好好的,回家后仍是将作业抛之脑后,第二天上交的是“一片空白”。罗老师说:“这才二年级啊,学业刚起步就这么懈怠那可不行!”于是她通过电话、走访的形式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到该生为留守儿童,与不识字的奶奶同住,父母关系不和且沟通极少,长期被忽视导致学习习惯差、积极性低落。面对这一情况,罗瑾老师积极联系家长,与家长多次展开沟通,建议家长首先修复亲子关系,多给予孩子鼓励,并帮助孩子培养学习习惯。课堂上,她耐心引导。两个月后,这名学生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完成对他来讲再也不是难题。
2021年,罗老师调动至沙堆中学任教。第一年,她带八年级,其中有一个孩子七年级时就调皮得出名,课上很好动,学习基础较弱,不很遵守纪律,平时喜欢顶撞老师,经常被请家长。在她深入了解后得知,原来这名学生父母离异,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博取关注。她敏锐地意识到,对于缺乏关爱的孩子,建立信任关系是前提。于是她主动联系家长,引导他们改善亲子关系;和同班级的科任老师达成共识,对该生减少指责,增加关怀,让这个“调皮”的孩子感受到老师们并没有放弃他。这份坚持终于换来了信任,这名学生九年级仍在其班上,并在毕业时表达了由衷的感激之情,毕业后仍与老师保持联系。这两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许多“问题”行为背后往往是复杂的家庭原因,教育者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做一个温暖的老师。
对学生的热爱是支撑她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她深知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汲取养分来滋养自己和学生。从教七年来,她多次参与线上线下的学习活动,观摩优秀课例,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更好地满足教学和学生需求。
在领导的悉心指导、同事的热心帮助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她不断突破自我,获得了丰硕的成果。2019年9月,她主讲的《中国美食》在通城县首届中小学教师“三、二、一”教学大比武活动中被评为县级“优课”二等奖;2019年11月,所撰写的论文《发展性评价的运用》在湖北省教育学会第32次学术学会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三等奖;2020年,教学设计《可爱的生灵》在全县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活动中获一等奖;2022年春,参加通城县第二届教师素养大赛中荣获初中语文一等奖;2022年秋报送的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阅读——21<庄子>二则》被评为2022年湖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活动省级一等精品课;2023年8月,在“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团结奋进”咸宁市第六届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中,所辅导的学生表现优异,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23年,在第二十三届湖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青春献礼二十大,砥砺奋进新时代”征文活动中 ,所指导的学生荣获中学组一等奖;2024年11月,所撰写的论文《跨越传统边界:以教育家视角重塑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在湖北省教育学会第36次学术年会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七年来,这位教师始终以无愧于心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和生活,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下一步,她表示将继续在教育这片多彩的百花园里勤奋耕耘,积极探索,为点亮更多学子的心灯而不懈奋斗。
编辑|周梦珍
一审|周梦珍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