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万宇】“大家加把劲!这水圳早一天修好,田里的稻子就早一天喝上‘救命水’!”7月21日,通城县四庄乡庙下村六组的水圳抢修现场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6组组长金社平拿着锄头、身上沾满泥土,正指挥着村民们搬运石块、夯实渠基。
据了解,前段时间突发强降雨导致庙下村6、7组共用水圳多处出现垮塌、渗漏,周边100余亩良田灌溉受阻,涉及30余户村民的“饭碗田”。金组长在巡查时发现险情后,第一时间跑到村“两委”办公室反映情况:“现在正是水稻扬花期,缺水可不行,必须马上抢修!”村“两委”当即决定出资出物支持抢修,金组长则连夜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水圳是咱庄稼人的生命线,大家搭把手,把圳修好了,今年的收成才有保障!”
第二天一早,20余名村民自带工具来到现场,短短三天便完成了水圳抢修工程,清澈的渠水重新流淌进干涸的农田。“金组长心里装着咱老百姓的事,他说的话咱信,他带的头咱跟!”正在铲土的村民李建国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金组长常说:“当组长就是为大家跑腿办事的,谁家有难处都该搭把手。”这句朴实的话,成了他十年如一日的行动指南。
翻开金社平的“为民台账”,桩桩件件都浸透着对村民的深情。前年,他看到组里灌溉难题日益突出,主动联系村“两委”,动员村民出工出劳,硬生生修起500余米长的新水圳,让沿线农田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今年年初,村里计划在6组建立蔬菜基地,可征地过程中不少村民心存顾虑。金社平连续半个月上门做工作,带着村民算经济账、算长远账,逐户化解土地流转、利益分配等问题。在他的努力下,蔬菜基地顺利落地,不仅与县城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还由本村村民承包经营,预计将带动30-40户村民户均年增收1万-2万元。
从抢修水圳的紧急行动到蔬菜基地的长远规划,从化解邻里纠纷到解决灌溉难题,金社平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在庙下村的田埂上、水渠边,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牢牢扎根在村组一线,用一件件暖心事、一桩桩实在事,赢得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编辑|周梦珍
一审|周梦珍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