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昌炉
16年,192个月,近10万公里车轮印记,7000余次悉心问诊——这串数字,勾勒出全国道德模范、武汉市肺科医院副院长杜荣辉医生十六载的坚守轨迹。
16年来,她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健康候鸟”,每月风雨无阻地从武汉“飞”向故乡通城。在鄂南大地上,她刻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也写就了一位医者的仁心答卷。这场跨越十六载的“生命之约”,不仅是个人坚守的道德范本,更折射出新时代医疗卫生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精神光芒。
这份“党员初心”藏在“多跑一步”的民生温度里。从城市到乡村,是杜荣辉为乡亲们“少跑一脚路”的承诺。16年前,她在老家发现被误诊的尘肺患者杜平,一句“这不是肺结核,是尘肺!”的精准判断,不仅救了一条命,更让她下定决心“把诊室搬回家乡”,用行动兑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党员的初心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群众“看病难”时主动担当,在“因病致贫”的困境里挺身而出。杜荣辉自付路费、分文不收的义诊,正是把“人民至上”刻进骨子里的生动写照。
这份“医者仁心”融在“多看一眼”的生命守护中。放大镜下的CT片、密密麻麻的诊疗笔记、深夜秒回的问诊信息,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位医生的职业底色。面对慢阻肺患者,她不仅调整治疗方案,还挤时间上门回访;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她不离不弃,用定期义诊筑起希望防线。在杜荣辉身上,“医者仁心”不是笼统的道德标签,而是对每个生命的呵护:多问一句病史,可能就避免一次误诊;多跑一趟山路,或许能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
这份“精神传承”写在“坚守一生”的时代征程上。16年里,杜荣辉的“义诊专车”碾过风霜雨雪,丈夫陈彪的默默陪伴温暖了漫漫长路,女儿从困惑到加入的转变,见证了精神的代际传递。更难得的是,她不仅自己坚守,还推动武汉肺科医院与通城建立医联体,成立300人的志愿服务队,把“候鸟医生”的模式复制到新疆博乐,让优质医疗资源像“候鸟”一样飞向更多需要的地方。这种“授人以渔”的坚守,让她的义诊路成了培养基层医疗力量的“种子工程”。
如今,在通城县,“带不走的医疗队”已能独立处理多数病例。杜荣辉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但她最看重的,还是乡亲们那句“杜医生来了,病就好了一半”的朴素认可。这提醒我们:衡量医者价值的,从来不是头衔与荣誉,而是脚下的泥土有多厚,心中的牵挂有多重。
近十万公里车程,是地理距离,更是精神刻度。从杜荣辉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政治品格,医者“敬佑生命”的职业操守,更看到了平凡人用坚持创造不凡的力量。在乡村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道路上,需要更多这样的“候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守护健康,让每个角落的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而这,正是杜荣辉十六载义诊路留给时代的珍贵启示。
来源:掌上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