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建平】在鄂南群山环抱的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凉亭村,一个曾因贫困辍学的少年,用三十年时光完成了从跪地求学到为百名学子撑起求学梦的传奇。他发明的屋顶钢构技术让千家万户告别漏雨之困,更以赤子之心将创业所得化作点点星火,照亮贫困学子的前行之路。
这位被乡亲们称为“屋顶撑伞人”的湖北亮飞钢结构公司企业家王亮飞,用钢铁般坚韧的品格,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温暖的篇章。
跪出来的求学路:一诺千金的少年
1994年正月,料峭春寒中的塘湖镇凉亭村,14岁的王亮飞攥着皱巴巴的学费欠条,在班主任门前徘徊了整整三天。这个被祖父取名“光胜”、父亲寄望“如燕向亮飞”的少年,彼时面对的是斑驳土墙上新贴的奖状与父母彻夜未眠的叹息形成的对比。
当第六位老师无奈摇头时,少年突然双膝落地。“我保证两年内一定还钱!40元学费”,这个在当时相当于普通职工半月工资的数字,就这样将一个农家子弟的命运与教育事业悄然联结。
两年后,当县城高中的录取通知书翻山越岭而来,王少年却在油灯下用裁纸刀小心裁开信封——不是拆封,而是将录取通知永远封存在记忆深处。“做人要说话算话”,这个朴素的信念让他背起行囊,在电焊火花中开启了别样人生。
“我承诺过班主任,初中毕业后,两年内还清借款。”王亮飞一口唾沫一个钉,去县城一家电焊店当学徒。
艺未成之前,师傅只负责包吃住。想着三年出师根本实现不了给班主任的承诺,王亮飞更加刻苦用心。
凡是要动手的第一个抢先干,凡是要跑腿的第一个冲在最前头,凡是夜晚他是最迟一个睡觉。
师傅欣赏他,倾囊相授。半年后,艺成的王亮飞南下深圳,在一家电焊厂成为技术工。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王亮飞就给班主任寄去。由于勤恳,王亮飞升为工厂主管,月工资涨到1800元。
向天撑伞:钢构屋顶下的民生温度
2003年盛夏,大坪乡一农户屋顶,王亮飞蹲在滚烫的水泥板上反复比划。客户“能否给屋顶出个主意”的随口一问,让这个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捕捉到了改变命运的契机。彼时通城农村的平顶楼房,在经年累月的日晒雨淋中早已千疮百孔,每逢雨季便上演“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的辛酸场景。
“给天空撑把伞!”灵光乍现的构想背后,是连续72小时的设计推演。
当首座6米跨度的钢构雨棚在烈日下投下清凉的阴影,围观乡亲的惊叹声里,一个年产值超千万的产业悄然萌芽。从河北引进的数控折弯机轰鸣作响,彩钢板在流水线上化作翩跹的钢铁蝶翼,王亮飞带领团队研发出20多种适应不同地形的棚顶结构,将传统工匠的手艺升华为标准化生产的智慧。
2018年的转型更具前瞻性:在钢构屋顶镶嵌光伏板,让遮风挡雨的“大伞”变身为绿色电站。这种“棚顶发电、棚下晾晒”的创新模式,既解决了农户电费负担,又为村集体带来持续收益。
爱心反哺:钢构厂房里的希望工程
2023年秋,长江大学新生报到日,葛琼瑶在“爱心企业家”一栏郑重写下王亮飞的名字。这位自幼失怙的姑娘不会知道,资助她四年的王叔叔办公室抽屉里,至今珍藏着一张泛黄的初中毕业合影——“家贫,辍学……”
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催生了持续三十年的“钢构希望工程”。在飞亮公司财务室,有本特殊的台账:每年9月固定支出栏中,“助学专款”与“原材料采购”并列在首页。从最初资助1名孩子时的捉襟见肘,到现在常态化支持30名学子,王亮飞将“保证不让孩子因钱失学”的承诺,锻造成了比钢构更坚固的制度。
疫情期间,这个习惯精打细算的老板却大气起来:防疫物资连夜装车时,他红着眼眶对员工说:“98年发大水,是外地救援队给我们送过冬棉被。”如今,公司展厅最显眼处挂着一面特殊的锦旗,落款是“凉亭村全体老人”——那是他包车带老人们圆梦韶山后,乡亲们用百家布一针一线缝制的。
山乡蝶变:一个企业与一座城的共生之路
走在塘湖镇凉亭村新修的柏油路上,63岁的村民王德顺总爱指着路边的光伏棚顶念叨:“这是亮飞建的。”确实,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王亮飞种下了许多希望之树:废旧钢材回收点解决了多人的就业,村头新修的景观塘倒映着光伏板的粼粼波光,就连山间的风穿过钢构厂房的韵律,都仿佛在演奏乡村振兴的交响乐。
“企业要做社会进步的合伙人。”在王亮飞的推动下,通城公益事业将“每平方米捐一元”写入行业章程。
如今行走鄂南大地,随处可见印着“飞亮公益”ogo的服装的人穿梭于青山绿水间,这些爱心人,正载着新一代山里学生娃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夜幕降临,飞亮钢结构厂区的灯火次第亮起,切割材料的火花与办公室台灯的光晕交相辉映。
王亮飞仍在伏案修改助学方案,墙上“捐资助学,敬老爱老”的奖状旁,挂着那把他创业初期用废钢自制的伞架——这把从未撑开的“伞”,早已化作无数贫困学子头顶的晴空。从漏雨的平房到钢棚的苍穹,一个农民企业家的初心始终未变:让每个梦想的学生都有遮风挡雨的屋檐,让每颗星星都能向着光亮飞翔。
编辑|周梦珍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