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于风景如画的九宫山脚下,一场别具一格的“状元课堂”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到通城打锣腔非遗传承人胡敏师傅走进校园,为同学们呈上了一堂精彩纷呈且意义深远的传统戏曲文化启蒙课,在互动交流中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与守护热情。

活动开场,主持人以宋代状元杨起莘的历史渊源为切入点,向师生们郑重介绍了这位守护地方文化根脉的“特殊状元”——胡敏师傅。胡师傅数十年来潜心钻研通城打锣腔,致力于将鄂东南地区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巧妙融入其中,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热烈的掌声中,胡敏师傅登上讲台,详细讲述了通城打锣腔这一特色戏曲的发展历程,引领师生们缓缓步入传统戏曲的奇妙世界。
精彩分享结束后,活动进入气氛热烈的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性高涨,纷纷踊跃举手,迫不及待地与胡师傅交流心中的好奇与疑问。
首位同学从自身听感出发,询问打锣腔与熟悉的儿歌、流行歌曲有何不同。胡敏师傅耐心细致地解答,指出打锣腔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伴奏乐器采用二胡、锣、鼓等传统器乐,韵味古朴醇厚;其二,唱腔融合鄂东南方言,注重转音与拖腔,富有叙事性;其三,内容多取材于本地老故事与百姓日常生活,贴近乡土,让人倍感亲切。
当被第二位同学问及多年坚持非遗传承工作是否感到疲惫以及坚持的动力时,胡师傅坦诚直言“累肯定是有的”,但强调自己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他动情地表示,打锣腔是流传数百年的地方“文化宝贝”,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手艺,传承责任重于泰山。尤其看到孩子们认真聆听时眼中闪烁的光芒,他深感一切付出都具有非凡意义,决心要让这门手艺持续“活”下去。
第三位同学则关注自身如何能为非遗保护贡献力量。胡师傅给予肯定回应:“当然能!”他鼓励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将所学所感分享给家人,主动观看并支持打锣腔表演,甚至学唱简单唱段并在日常生活中传唱。他着重强调,只要孩子们愿意“记得它、喜欢它、分享它”,就是在以实际行动助力打锣腔的传承与延续,成为合格的“非遗小守护者”。
本次“状元课堂”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通城打锣腔的独特魅力,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份力量。活动现场再次响起持久而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胡敏师傅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意义非凡,成功地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热爱传统文化、自觉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为通城打锣腔等地方非遗项目的未来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相信在胡敏师傅等传承人的引领下,在青少年的积极参与下,通城打锣腔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编辑|周梦珍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