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城市、产业、生态、文化、治理
“五种形态”建设
咸宁市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高质量
通过“国考”

11月5日,国家评估验收专家组对咸宁市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自然生态公园)项目进行评估验收,经过首次会议汇报、文件审查核验、现场查验及末次会议评议四大环节,最终该项目高质量通过评估验收。
自2023年5月,我市获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复以来,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将试点建设纳入党代会报告与《政府工作报告》,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多元治理”协同机制,42家成员单位协同发力,通过编制建设方案和责任分解方案等文件明确路径,以“量化目标”倒逼责任落实。

在全域实践中,我市将标准化贯穿到“四化同步”发展全过程,统筹推进城市、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五种形态”建设。
城市形态上,构建四级公园标准体系,实现主城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停车泊位、垃圾治理等10项城市管理标准落地见效;
产业形态上,赋能青砖茶、桂花等特色产业,赤壁构建104项青砖茶标准体系,三合机电主导2项启闭机国家标准,商贸流通等3个国家级物流试点填补服务业示范空白;
生态形态上,完成214.17公顷历史遗留矿山修复,荒山绿化、退化林修复等林业工程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森林覆盖率达53.01%,空气质量稳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20,水环境质量实现“全达标、零超标”,长江大保护连续5年获省级考核“优秀”,垃圾分类工作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第一档次第5名、省内第1名;
文化形态上,出台“桂乡宁居”民宿标准,九宫山获全省首张零碳景区证书,2个国家级文旅试点通过验收;
治理形态上,12345热线国家级试点高分通过,“合议共管”工作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一米高度看世界”项目获国际城市创新奖,持续输出国家“治理方案”。
目前,我市已组建133人专家库(含8名国际标准注册专家),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3项、行业标准12项、省级地方标准22项,发布市级地方标准22项、团体标准23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超1900项,科技计划项目标准转化率达57.3%,开展标准化培训13场次,建成各级试点7个,扩容新增各级试点示范项目13个,超额完成预设指标。
此次评估验收中,专家组实地查看羊楼洞古街、赤壁市青砖茶博物馆、湖北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详细核验羊楼洞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青砖茶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成果,对我市将标准化与地方特色深度融合的实践给予高度评价。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补齐短板、优化提升、巩固成果,跟踪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评价指南》国家标准发布,承办好国家级公园城市标准化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进一步推广“咸宁模式”,为全国公园城市标准化建设贡献更多经验与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