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胡颖 胡海涛】11月1日,在2025年度湖北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服务支点建设现场交流暨业务培训会上,公布了全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第二批十大优秀案例,通城县大坪乡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成功入选。这一总投资超5亿元、覆盖3个行政村、总面积达1195.7公顷的省级试点项目,不仅破解了丘陵地区耕地碎片化、建设用地低效、产业发展缺空间的“老大难”问题,更以“全域整治+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成为咸宁地区首个、全省第二个完成整体验收的全域项目,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近日,记者走进通城县大坪乡,深入田间地头与项目现场,探寻这一“优秀案例”背后的通城实践。

破局:瞄准三大痛点,找准整治“靶心”
通城县地处鄂东南丘陵地带,大坪乡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长期受限于“先天不足”的土地条件。在大坪乡草鞋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5亩地散在4个地方,最大的一块不到1亩,收割机进不来,只能靠人工,忙活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这位村民的经历,道出了当地农户的共同困境——耕地碎片化问题突出,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无从谈起,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处于低位。
除了耕地带来的发展制约,农村建设用地 “低效闲置” 与产业发展 “用地紧张” 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成为当地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通城县大坪乡党委副书记 柯依文:过去,全乡有不少老旧宅基地、废弃厂房常年闲置,而我们想发展中医药产业,却连一块集中连片的建设用地都找不到,土地资源成了“卡脖子”的难题。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通城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日益紧张。如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保障发展用地需求,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通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整治中心主任 胡文胜:针对这三大痛点,我们没有采取“头痛医头”的零散整治,而是确立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的核心思路,把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优化作为整体来推进。这一思路的关键在于“全域统筹”,既要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也要打开产业发展的“空间”。
创新:五大举措破题,打造整治“亮点”
融资破冰,4亿贷款实现“零的突破”。项目推进,资金是关键支撑。为破解融资难题,通城县专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多次与金融机构深度对接,创新推出 “项目预期收益+政府信用” 增信模式,最终成功与相关银行达成合作。2020年12月24日,大坪乡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获批4亿元项目贷款,成为湖北省首个斩获大额专项贷款的全域整治项目。
“过去开展国土整治,要么依赖财政拨款,要么靠村集体自筹,像这样一次性拿到4亿贷款,在湖北全域同类项目中还是头一回。”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通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整治中心主任、项目负责人胡文胜依旧难掩激动。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精心谋划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通城县支行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与省自然资源厅签订的1000亿元全域国土整治授信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积极参与项目策划、申报、入库工作,开展政策解读、研究融资融智举措等工作,提早确定承贷主体、明晰融资模式,协同推动该项目在2个月内高效完成审批。该笔4亿贷款,专项用于支持通城县大坪乡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
大坪乡分管国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柯依文表示,该项目涉及土地平整、道路修建、生态修复等多个子工程,资金需求巨大,仅靠财政投入难以支撑。4亿贷款这股“金融活水”,精准破解了项目建设的资金燃眉之急,资金主要用于农用地综合整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乡村国土绿化美化、农村环境整治及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
空间优化,“双提升”调出产业“黄金地”。倒坡山与弯曲坳,坐落于大坪乡草鞋村、南山村和来苏村的交界处,昔日尽是荒芜的坡地与荒山。除了附近石南镇柏树村村民黎逢武带着他的羊群在此觅食,平日里鲜少有人踏足。如今,这里已是另一番景象。

通城县石南镇柏树村村民 黎逢武: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地,现在路也改造好了,田也改造好了。
该项目部通过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调整,调出零散地20.4147公顷,调入集中连片地块21.5914公顷,不仅面积增加了5.76%,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整治中心主任 胡文胜: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挪位置”,而是通过土地改良、灌溉设施配套,让原本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
更重要的是,调整后腾出的306.22亩集中建设用地,为湖北药姑山健康产业园项目提供了关键空间,让土地价值实现多重释放。
通城县大坪乡党委副书记 柯依文:以前想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却因为土地分散无法谈拢。现在有了连片地块,已经有2家企业签约入驻,明年就能投产。产业园建成后,将涵盖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全产业链,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
耕地提质,“旱改水”守住粮食“安全线”。为破解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紧张的难题,大坪乡对宜耕后备土地资源进行全面排查,通过土地平整、修建灌排渠道、改良土壤等措施,将旱地改造为水田,新增耕地222.3亩、水田71.08亩。通过全域项目精准施策,将土地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资产,有效破解了占补平衡指标紧张的局面,更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将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落在了田间地头。

通城县大坪乡来苏村村民 曾凡银:以前,我们这是旱地,种点菜、种点红薯,靠天吃饭,改成了水田种水稻后,有了灌溉设施,一亩地能收稻谷1200斤。
大坪乡来苏村11组村民曾凡银站在自家的稻田里,脸上满是笑容。他口中的“改变”,就是大坪乡大力实施的土地开发与“旱改水”工程。
通城县大坪乡党委副书记 柯依文:这些新增的耕地不仅纳入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还通过“谁耕种、谁受益”的政策,鼓励农户发展优质水稻种植。目前,大坪乡水稻种植面积较项目实施前增加了2.15%,粮食年产量提升109300多公斤,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了实处。
共同缔造,119万奖补改出“幸福家园”。走进大坪乡来苏村“锅匠屋”屋场,硬化的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的庭院种满花草,村口的小广场上,村民们正悠闲地聊天。

通城县大坪乡来苏村村民 陈三秀:以前这里路不好走,垃圾随处堆,现在环境好了,住得也舒心。
这一切变化,源于119万元 “共同缔造”奖补资金的注入。
大坪乡以来苏村“锅匠屋”屋场为示范点,按照“五共”理念,在征求村民意见后,实施了道路硬化、建筑立面改造、景观绿化、庭院整治、公共空间提升五大工程。来苏村还借助湖北省慈善总会公益宝平台,广泛宣传动员,吸引村组及屋场群众积极捐款捐资,累计筹得善款6万余元。同时,该村鼓励村民先行先试、投工投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营造了全民关心、支持和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城县大坪乡来苏村党支部副书记 黎兵:当初搞项目的时候,我们没有搞“一刀切”,而是让村民自己说了算。比如庭院改造,有的村民想种果树,有的想种花卉,我们都尊重大家的选择。项目实施过程中,村民主动投工投劳,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还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
如今,大坪乡来苏村“锅匠屋”屋场已成为通城县“共同缔造”的样板,赢得了省级、市级领导与验收专家组“点赞”,更获得了当地村民的好评,成为村民可感可及的幸福家园典范。
模式创新,“总-分-总”下好建设“一盘棋”。第一个“总”是全域规划,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制定整体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分”是各部门按照方案分头实施,比如水利部门负责灌排系统建设,交通部门负责路网改造。第二个“总”是统筹验收,项目建成后,由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验收,确保各项工程衔接到位。

通城县大坪乡党委副书记 柯依文:以前各部门搞建设,水利部门修水渠,交通部门修道路,农业部门搞种植,各干各的,经常出现“重复施工”或“衔接不上”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大坪乡创新采用“总-分-总”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通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整治中心主任 胡文胜:这种模式就像“各出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把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过程中,大坪乡来苏村在三个村中整治土地占比达到60%以上。村干部和村民积极参与,让大家对“多方协同、有序合作”的实践价值有了深刻体会。
通城县大坪乡来苏村党支部副书记 黎兵:在整个全域土地整治过程中,各部门协调得当,没有重复施工。首先,由交通部门将我们这个路基清理平整,然后由施工单位进驻进行土地平整。土地平整过后,再由水利部门修建排灌水沟,最后再由交通部门将路面硬化刷黑,至此整个过程顺利完成。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山、水、林、田、路、村全域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
成效:三产融合发展,擦亮示范“名片”
深秋时节,“丰” 光正好。药圣大道、药姑大道、金刚藤路、旅游公路……大坪乡全域国土整治重点建设路线已从蓝图变为现实。在湖北药姑山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创客孵化区里,园林式风格的办公区已初具雏形,中医药加工产业区的数栋现代化厂房已建成。

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将带动康养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兴起。在药姑山脚下,依托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大坪乡打造了“中药材观光园+药膳民宿+康养体验”的旅游线路。
通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整治中心主任 胡文胜:项目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大坪乡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还构建了“中药材种植+加工+旅游”的全产业链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9月,项目通过整体验收;10月,通过市级绩效复核;2025年9月,在省级终期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级,成为全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样板项目”。

从耕地碎片化到“田成方、路相通、水相连”,从产业“空白”到三产融合发展,通城县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为笔,绘就了乡村振兴新图景。这一“湖北样板” 的成功实践,既为丘陵地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践行了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让土地更肥沃、乡村更靓丽、群众更幸福。
编辑|董明珠
一审|熊 皓
二审|黎赛明
三审|皮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