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傅继翔】前不久,中办印发了《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其中指出农村党员教育要“注重实战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党员在服务群众中作表率”,这是“因材施教”理念在广袤乡土上的全新演绎。面对乡村振兴对党员素质的系统性要求,唯有精准识别不同党员群体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构建分层分类的教育供给体系,方能激活乡村人才振兴的“一池春水”。
以田间地头的“实用蓝”为产业发展涂抹“底色”。普通村民党员作为农业生产的领头羊,其教育需求呈现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一方面要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向技能传授与本土产业发展倾斜,让内容对接田间地头的真实需求。注重使教育形式与传统生产生活节律深度契合,利用农闲、夜晚等碎片化时间开展教学。推动现代科技手段与乡土知识体系有机结合,借短视频传播养殖技巧。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需求调研制度,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村民技能短板。创设移动教学平台,将课堂延伸至大棚果园、加工车间等生产一线。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按“基础、提升、拓展”的梯度设置教学内容。完善效果评估系统,以农产品提质增效等硬指标检验培训成效。
以银发智慧的“传承金”为代际更替勾勒“线条”。老党员作为银发群体的一部分,既是传统智慧的承载者,又面临知识结构老化的现实挑战。对于经验丰富但新理论学习吃力的老党员,应在党员教育中为其架设好传统与现代的认知桥梁。一方面通过系统化梳理,将老党员掌握的零散民间技艺、民俗智慧转化为可传承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理论学习机制,用乡音乡语解读新的理论知识,以场景化教学演示现代科学技术。组建“银发智库”挖掘整理乡土知识。开设“新时代乡塾”,采用案例教学、对比分析等多元方式阐释“三农”政策。搭建“技艺传习所”,鼓励老党员以师带徒的形式参与教育培训。
以青春力量的“信仰红”为铸魂育人绘制“主角”。乡村青年群体思维活跃却历史积淀较浅,价值观塑造面临多元文化冲击。鼓励青年村民参与党员教育,在青年党员教育中深度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既是培根铸魂的战略举措,更是激活青春力量的关键路径。要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创设项目化实践载体,让青年党员在乡村治理、产业创新中深化理论认知。通过建立互助式成长社群,以“新老党员对话”“返乡青年论坛”等形式促进思想碰撞。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将学习教育成效纳入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爱学习、冲劲足。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坐标系上,党员带动广大村民的技能提升夯实产业根基,老党员的知识更新激活传统动能,青年群体的信仰铸魂引领未来方向。当党员教育内容供给的精准度与乡村振兴的纵深度同频共振时,广袤乡野必将绽放出人才振兴的绚丽之花。

编辑|周梦珍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