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通城县沙堆镇时,眼前的青山绿水、陌生乡音,都让我这个西部计划志愿者有些手足无措。但19位同行伙伴的笑声像一束光,驱散了不安——我拎着行李站在镇政府门口,望着“为人民服务”的牌子,悄悄在心里定下目标:要在这里留下点什么。
刚分到岗位,我就一头扎进了党政办的日常里。最初是值班时的手忙脚乱,面对一堆待送达的文件,总怕漏了哪个村、错了哪个部门;写新闻稿更是“拦路虎”,对着空白文档坐一下午,连标题都想不出,只能捧着前辈写的稿子逐字琢磨。真正让我摸清“服务门道”的,是走村入户时帮洪大姐解决土地搁置问题的经历。那天跟着同事去村里走访,到洪大姐家时,她正对着院外荒了许久的土地叹气。聊起缘由,才知道这块地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土地搁置,她跑了好几趟都没捋顺。我赶紧掏出笔记本,把土地位置、搁置细节、她的诉求一一记清,临走时跟她说:“大姐您放心,我一定把情况反映上去。”三个月后,当我带着“问题能解决”的消息再去洪大姐家时,她拉着我的手笑得眼角泛泪:“小伙子,真是太谢谢你了”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志愿服务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是走进群众家里,把他们的“烦心事”当成自己的“要紧事”来办。也是从那以后,我走村入户时多了份主动,会主动问村民有没有难题要帮忙,会把听到的诉求认真记在本子上,慢慢从“跟着学”的新手,变成了能帮村民搭起“连心桥”的志愿者。
真正的突破,是从第一次宣讲开始的。镇里要推进移风易俗,我被推上了讲台,面对台下几十位村民,腿肚子直打颤,背好的稿子忘了大半。可看到前排大妈认真的眼神,我忽然想起走村时听的那些家长里短,干脆放下稿子,用“邻村婚事简办省了不少钱”“王大伯在积分超市兑换日用品”这样的身边事当例子。没想到,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散场时还有人拉着我问:“下次宣讲啥时候?俺还来听。”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怕宣讲了,每次都提前去村里“采风”,把政策揉进故事里,把道理融进乡音里——原来“不怯场”的底气,是从和群众的真心交流里长出来的。
如今我已在沙堆镇待满两年,主动选择留下开启第三年服务。现在的我,能熟练地把文件精准送到每个村,写出的新闻稿能登上县融媒体平台,走在沙堆镇的路上,总有村民笑着和我打招呼。有人问我,西部计划补贴不多,三年青春耗在这里值吗?我总会想起帮洪大姐解决土地问题后她欣慰的笑容,想起写的稿子被村民点赞“知道了镇里要干啥好事”时的成就感;更想起《道德经》里“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话——我们总以为帮助别人会“吃亏”,可在沙堆镇的这些日子,我分明是“赚”了:从手足无措的新手,长成能独当一面的志愿者;从怕写稿、怕宣讲的年轻人,变成敢扛事、能办事的“沙堆人”。
现在再看沙堆镇的山山水水,早已没了初见时的陌生。那些走过的村路、记下的民情、帮过的村民,都成了我青春里最珍贵的宝藏。“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在这过去的两年里,我从每一次文件送达、每一次入户走访、每一次问题解决中,慢慢读懂了这句话的重量——有意义的人生从不是奢靡享乐,而是带着责任俯身做事,用点滴行动积攒成服务群众的力量,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让自己的青春愈发闪亮。未来,我还想在沙堆镇待更久,把志愿服务的故事写下去,把这份温暖和力量传下去——因为我知道,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伸手相助,都是在为自己的青春,为这片土地,写下最动人的答案。
通城县沙堆镇人民政府 西部计划志愿者 周子焱
编辑|周梦珍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