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胡海涛】通城县石南镇花亭村五组村民杨美静,自嫁入家门起,36年来不离不弃照顾患病的公婆,用一碗碗汤饭、一盆盆洗脚水,把“厚养薄葬”的理念写进了乡风民俗,更把 “孝老爱亲” 的种子播进了家家户户的心间,成为村民口中久久传扬的最美儿媳。
每天起床后,杨美静就忙个不停,照顾好瘫痪在床的公公,是她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给公公洗漱、给公公做饭、给公公喂药喂食......这样看似简单实则很不简单的照顾,杨美静已经坚持了好多年。
通城县石南镇花亭村村民 杨美静:我家的老人,我每天都会给他做饭,帮他洗漱。
1989年,22岁的杨美静嫁到石南镇花亭村。当时,老公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夫妻俩勤劳肯干,通过努力在村里开起了卫生室,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然而生活并不是那么如意,婆婆身体常年不好,病痛不断。为了照料好老人,杨美静每天在自家与卫生室之间来回奔波:按时叮嘱老人服药、细心做好饭菜,安顿好一切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卫生室,和丈夫一同忙着给前来看病的村民们问诊拿药。
通城县石南镇花亭村村民 杨美静:哪个都有老的时候,老人从前很辛苦,我们尽孝也是应当的。
没过多久,婆婆不幸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杨美静只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照顾婆婆身上。她像个不知疲倦的 “贴身闹钟”,几点吃药、几时散步,记得比闹钟还准。为了让婆婆吃得顺口又健康,她总琢磨着变换花样,做些低盐少油的饭菜。2024年,婆婆病情恶化离开人世,一家人沉浸在了悲伤的氛围中。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公公又因病瘫痪在床,同样也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杨美静只能离开卫生室全职照顾他,卫生室的重担全落在丈夫一人身上。由于常年劳作,五十多岁的杨美静,腰椎也出现了一些损伤,导致她无法给卧病在床的公公翻身和换屎尿衣物。杨美静和丈夫商量后,决定给老人使用纸尿裤,由丈夫负责更换与擦洗,她则接替丈夫到卫生室照看病人,这样的分工一直延续到现在。为了悉心照料公公,杨美静坚持勤换床单被单,稍有污渍便立刻更换,一日三餐更是耐心细致,一勺一勺喂到老人嘴边,在她的精心照护下,老人身上从未生过褥疮。
近些年,不少村民劝杨美静:你们年纪大了,也快干不动了,为什么不请护工照顾老人,或者送他去福利院?大家的建议她不是不懂,也不是没有心动过,但每每看到丈夫忙里忙外,瘫痪的公公实在可怜,她又于心不忍。
通城县石南镇花亭村村民 杨美静:我自己辛苦一点,也放心些,老人喜欢吃什么,我也比较了解。
过去,村里偶尔出现 “老人在世时子女不孝顺,去世后却大操大办讲排场” 的现场。杨美静对此很排斥,她用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生动诠释了 “厚养” 的真正内涵。在她的影响下,石南镇花亭村五组的渐渐转变:儿子媳妇们争相照顾父母,陪老人看病、拉家常成了日常。大伙儿聊天时常说:“学美静那样,让老人活着舒心,比啥都强!”如今村委会开座谈会,老人们念叨最多的,不再是身后事要多热闹,而是眼下的日子过得踏实,孩子们天天在跟前,这才叫真福气。
如今的石南镇花亭村,“厚养薄葬” 已深入人心:老人们被照顾得妥妥帖帖,丧事简办、不摆阔气成了自觉。从 “一人践行” 到 “全村认同”,这股文明新风落地生根,温暖着整个村庄。
通城县石南镇花亭村村民 杨美静:孝顺是生前好好照顾老人,不是死后的风光大办。
三十六载弹指一挥间,昔日的青春少女,如今已双鬓发白。这些年来,杨美静因劳累,身体大不如以前,但她仍坚持每天照顾好公公。问及未来,杨美静没有想太多,她说只想尽自己的全力照顾好公公,在他生前不留遗憾,让这个家更有温暖。
通城县石南镇花亭村村民 杨美静:我们会继续照顾好老人,让他在最后的时光能过得舒服。
编辑|周梦珍
一审|熊 皓
二审|黎赛明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