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凡隽林 方斯可】在通城县石南镇花亭村,说起胡斌、胡冬李夫妻俩,乡亲们的眼睛总会先红后亮——红,是为他们半生苦难而心疼;亮,是为他们“相守”与“担当”的亮光。正是这道亮光,照进了乡风文明的新路,让“孝老爱亲”从墙上的标语,变成了每家每户心里的尺子,在村湾里代代相传。
千里寻子路,他背着她踏遍山河——这是“责任”的模样。二十几年前,一家三口的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其乐融融。可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妻子胡冬李身染疾病,十六岁的儿子意外走失,杳无音信。儿子失踪的消息彻底击垮了胡冬李,病情急剧加重,落下重度残疾。有人劝“算了吧”,胡斌却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得找孩子!”从通城到咸宁、武汉,再到上海、广州三年间,他背着轮椅上的妻子,白天走街串巷贴启事,夜晚做妻子的“腿”给她擦身喂水。胶鞋破了又补,行程近两万里。每到一个陌生街口,他总是先寻一块平整的台阶,把妻子安顿好,再弯腰鞠躬向路人打听。乡亲们说:“那不是寻人启事,那是‘责任地图’,每一张都写着男人两个字!”
寸步不离守,他用双手撑起烟火——这是“坚守”的温度。
寻子无果,日子还得继续。胡斌给自己立下“铁规矩”——零工可以换,妻子不能离身,为了兼顾照料与生计,胡斌专找“能带着老婆”的零工。在广东,他自提手工活产品在家加班加点;回村后,他清晨五点起床到田间地头忙活,夜晚按摩到妻子熟睡才歇口气——他成了村里最“忙碌”的人,也成了大家眼里“过日子的榜样”。“她是我老婆,我不照顾她,谁照顾?”一句大白话,他这么说,也这么做。
如今,胡斌两鬓斑白,夫妻俩的日子依旧清苦,却把花亭村的“风气”越养越暖。谁家媳妇吵着要分家,老人一句“看看胡斌”便默了声;哪家孩子嫌弃老人脏,父母一句“学学胡斌”便红了脸。
从千里寻子的执着,到日夜相守的担当,胡斌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夫妻和睦”“患难与共”的真谛,让“夫妻和睦、患难与共”的古老信条,在新时代开出了新花,也正是这一粒朴素的好人种子,让移风易俗不再是口号,而成了一种自觉。
编辑|周梦珍
一审|周梦珍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