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凡隽林 方斯可】走进通城县石南镇花亭村,问起“谁把孝道做得最实在”,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杨美静!”三十年里,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一汤一饭、一盆一盆的洗脚水,把“厚养薄葬”写进了乡风民俗,把“孝老爱亲”种进了家家户户的心坎。
一碗粥的温度——“厚养”是天天见得到的笑脸。嫁到花亭村的30多年里,杨美静把“好好待老人”揉进了日子的琐碎里。婆婆老年痴呆,她像“贴身闹钟”——几点吃药、几时散步,比闹钟还准,变着花样做低盐少油的合口饭菜;公公卧床不起,她规定全家“洗脚水先端给老人、好菜先夹给老人”,要求丈夫每天为老人擦洗,自己则勤换床单被单,一日三餐一勺一勺喂到嘴边,床单随脏随换,褥疮从没上过身。
“谁都有老的时候,公婆养大儿子不容易,活着时多尽心,才是真孝顺。”在她看来,给老人端一杯水、捶一会背、聊一会天,比身后办场热闹的丧事更实在。
一面镜子的力量——“厚养”让攀比之风没了市场。过去,村里偶有“老人活着三餐不管,去世后大操大办讲排场”的现象。杨美静偏不凑热闹。她用几十年如一日的细水长流,照见了“厚养”的真谛。受她影响,花亭村五组的村民们渐渐转变:儿子媳妇们争相照顾父母,陪老人看病、拉家常成了日常;大家聊天时总会说:“学美静那样,让老人活着舒心,比啥都强!”如今村委会开座谈会,老人们念叨最多的,不是“身后事要多热闹”,而是“现在日子过得知足,孩子们天天在跟前才叫福”。
如今的花亭村,“厚养薄葬”成了共识:老人们被照顾得妥妥帖帖,丧事简办、不摆阔气成了自觉。从“一个人”到“一村人”,新风落地生暖。杨美静不会讲大道理,却用日复一日的陪伴告诉乡邻:孝顺,是生前的寸步不离,不是死后的铺张攀比;是日常的嘘寒问暖,不是仪式上的虚情假意。
她告诉我们:移风易俗不需要喊破嗓子,只要弯下身子、伸出手——就像杨美静常说的:“老人笑了,日子才真的有滋味。”
编辑|周梦珍
一审|周梦珍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