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康 实习记者 赵偲】盛夏时节,蝉鸣阵阵,正是学生们享受悠长暑假的时光。在通城县五里镇,这个暑假却多了一份特别的“热度”——通城非遗陶瓷五里传承基地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学徒”。他们放下手机和游戏,走进弥漫着泥土气息的工作室,在陶瓷技能大师杨联云老师的带领下,亲身感受通城首批非遗名录“通城陶瓷”的魅力,体验泥与火交融的匠心传承。
走进位于五里镇尖山村的通城楚风陶瓷世家杨联云工作室,一股清凉的陶土气息扑面而来。与室外的炎热不同,这里的气氛专注而宁静。操作台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正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基地负责人杨联云老师穿梭其间,耐心地手把手指导,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这个暑假,传承基地俨然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非遗学堂”。
忙碌于陶泥之间的这群特殊“学徒”,有附近村民的孩子,带着对祖辈相传手艺的天然好奇走进工作室;有来自通城县城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鼓励和支持下,专程前来体验这份独特的传统文化魅力;还有几位年轻人,是通过共青团通城县委组织的“非遗探访”社会实践活动来到这里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怀揣着深入了解非遗技艺当代价值的求知渴望。
在靠窗的操作台旁,附近村民的孩子张彤怿正小心翼翼地揉捏着一团陶泥,试图塑出一个小碗的形状。泥土在他稚嫩的手中变换着形态,虽然略显笨拙,但他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
非遗“小学徒” 张彤怿:以前只知道爷爷辈会做陶罐,没想到这么好玩!杨爷爷教我用泥巴做小碗,虽然歪歪扭扭的,但他说“用心捏的就是好作品!”
不远处,来自通城县城的初中生杨雅媛则在杨联云的指导下,屏息凝神地在素坯上勾勒花纹。画笔的每一次落下都带着几分郑重。
非遗“小学徒” 杨雅媛:学校课本里讲非遗,感觉离我们很远。来这里亲手做一次才知道,原来一个杯子要经过那么多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耐心和细心。杨老师讲的楚文化故事也特别有意思,感觉手里的泥巴都“活”了。
在工作室的另一角,几位年轻人正认真观察着杨联云老师演示用利坯刀在旋转的坯体上轻盈“起舞”,刻画出流畅精美的纹饰。他们是通过通城县团县委组织的“非遗探访”社会实践活动来到这里的在校大学生。
参与“非遗探访”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 张欢:选择来这里,就是想了解像杨老师这样的“守艺人”是如何在当代坚守和创新的。亲眼看到杨老师对火候的精准把控,听到他“十窑九不成”的感慨,更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珍贵和传承的迫切性。这段经历对我们理解文化传承非常有意义。
看着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孩子们沉浸其中,或好奇尝试,或专注描绘,或认真思考,年逾花甲的杨联云老师停下了指导的脚步,脸上欣慰的笑容更深了。他深知,非遗的活力在于传承,而眼前这些带着热情而来的年轻人,正是他多年努力推广楚风陶瓷技艺所期盼的景象,目光扫过这群在暑假里选择与泥土为伴的“小学徒”,杨联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杨联云:看到这么多娃娃,还有大学生愿意在暑假跑来学这个“玩泥巴”,我这心里头啊,比这窑火还热乎!现在机器生产快是快,但手工的温度、文化的根脉不能丢。楚风陶瓷是我们通城的宝贝,它承载着荆楚大地的文化和智慧。
为了守护这份“宝贝”,连接起传统与未来,杨联云付出了巨大努力——创办传承基地、走进学校课堂、积极申报非遗。
杨联云:办这个传承基地,走进学校开课,包括现在积极申报市级非遗,就是想搭个桥,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它、了解它、喜欢上它。
在杨联云看来,暑假这段充裕的时光,正是播撒文化种子的良机,目光望向这些专注的年轻面孔,他心中升腾起对未来的希望。
杨联云:暑假时间充裕,正是学习体验的好时候。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能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哪怕将来不以此为业,能记住我们通城有这么一门好手艺,懂得欣赏它的美,愿意为它说句话,这就是传承的希望!守艺,守的就是这份文化,守的就是这份未来。
泥坯在手中塑形,文化在心中扎根。这个暑假,在通城陶瓷五里传承基地,古老的楚风陶瓷技艺与现代学子的求知热情碰撞交融。杨联云老师和他的“小学徒”们,正用指尖的温度和专注的匠心,共同书写着非遗传承在新时代的生动篇章。一颗颗兴趣的种子在此刻悄然播下,静待未来生根发芽。
编辑|胡文婷
一审|熊 皓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