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谭永西
题记:炎炎夏日当然是去森林啦!
“一田护水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在狭长的石门洞悠然漫步,荆公的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扑面而来。诗情画意,满目欣然。田是绿的,嫩嫩的,是希望的绿,像婴儿的肌肤,弹指可破,轻风吹过,又像绿色的绸缎在微微摆动;山是青的,浓浓的,是丰收的青,绵绵不绝,像两匹健硕的马儿,一左一右伴着我们溜达;水是清澈的,在田间的小溪里汩汩流动,像洞中的嫦娥在为我们奏曲;风是轻柔的,在人们的周身轻轻萦绕,让富氧离子舒服着我们每一寸肌肤。白鹭优雅地在洞中起舞,鸟儿欢快地在林间唱歌。太阳公公也十分钟情这人间美景,比平常起得更早,把白昼时光拉成一年最长的日子。氤氲的雾气自山腰冉冉升起,似乎是怕夏至的太阳晒着客人,舒展在我们头顶那并不宽敞的天空,显得清亮而温柔。
“通城三溪九港十八洞,这里的洞是我们通城人对两面高山、中间是长弯形谷地的俗称。石门洞是典型的洞型地貌。”同行的县文联主席一路向我们介绍:“这是洞口。两边是山,中间有溪……”主席曾在塘湖镇工作过四年,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这次就是他提议来石门洞采风的。他说:“石门洞值得看一看!”
石门洞是我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说陌生,是我原来从未到过这里;说熟悉,是我从小就知道有这么个神圣的所在。小时候,吃饭是大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万万不能少的。那时没有电,也没有液化气,山上的柴就成了抢手货。你斫我砍,附近的山上都光秃秃的。村里人都是去二三十里外的石门洞上砍柴。它哪有那么多柴呀?是阿里巴巴的宝库吗?那时候我心里总想解开这个疑团,去看一看石门洞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关刀,过八燕,穿阁壁,往前好像没有路了,右边的山往左一拐,好像钻进左边的山中。“沿着山脚走就可进入石门洞了。”主席介绍说:“这座山叫夜合山,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壁石,约3米高、宽5米,平如门板。当地人相传,在古代,这块石头每到晚上就自动移动,与对面的土山吻合,白天又自动回位。整个村庄晚上就像安了一扇石大门,外人无法入内,村内的人安享太平觉。所以村庄里人自豪地称此石为石门,村子就叫石门洞村。”
进入石门洞,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每到一处都流连忘返。在周家冲,树顶的鸟儿在鸣叫,“咕咕咕”“吱吱吱”……是杜鹃、画眉、百灵,还是斑鸠、竹鸡、夜莺?我们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只听见它们叽叽喳喳在梢顶欢歌,像情侣间的亲昵,像家人间的呼应。在龟形,野生杨梅树上结满了圆圆的果实,红红的,紫紫的,望一眼舌底生津,品一口酸甜爽口,竹竿一挥,七妹妹“哇、哇”欢叫连连。羊角泉边,芭蕉嫩绿嫩绿的,瘦高瘦高的,像绿裙美女俏立泉旁。泉水冬暖夏凉,洗一把周身沁凉,喝一口清甜入肺,鸟儿大叔“啧、啧”称赞不已。清亮的小溪里,小朋友们赤脚撸袖,手疾眼快:“我捉住一只螃蟹啦”“我抓住一条小鱼啦”……站在王家林高高的操嘴山上,龙潭水库尽收眼底,像一条碧龙在群山间舞动,一层薄雾恰如为它身上罩一件白纱,让它更显神秘。
最吸引文人们目光的当然是神仙洞府中的千年古寺了。在石门洞的半中部,洞中有洞。进得洞中洞,走不了多远,拐两拐就能看到一座寺庙。寺靠山而建,三面环山,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翠色之中。“盘山曲水景无穷,几许清音动露空,不到眼前应不识,只缘翠色隐禅宫。”这寺最早建于唐初,叫石门寺。有人说,因有石门寺,所以村叫石门洞。是先有石门洞村,还是先有石门寺,仔细查看寺前留存的古石碑也没弄清楚。这寺又叫金轮寺,金家家谱记载是他们族人所建,寺名有金姓轮守之意。当年李自成在通城九宫山被杀,大顺军打听到是一个姓金的人所为,经过此地时,一把大火就把金轮寺烧得七零八落。经几毁几建,寺庙规模已大不如前,但山水依旧,钟声悠远。
这里的农家饭菜让人胃口大开。黄瓜豆角,茄子辣椒,色泽鲜嫩;农家鸡蛋,熟食猪肉,入口绵绵。主人老汪很热情,边吃边打开话匣子:“这里有不少动物,国家保护的动物都有,野猪、麂比较多,豹子也有,穿山甲也有,地鸡也有……”“山里有不少药材,有白芨黄精,有杜仲钩藤,有灵芝金银花,还有七叶一枝花……”他摸摸头上发愁的白发,接着说:“我们村有五平方多公里土地,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七。村里只有三百多人,就是挣钱的路子少了,经济不宽裕……”主席接过话题:“你们这里山美水美,夏天很凉快,适合搞民宿。我把文友们请来,就是先宣传一下。我也把设计院的同志带来了,可以搞几个方案让你们参考一下……”
我当时没有说话,只是在心里想:“这不是捧着金饭碗在哭穷吗?”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人只把这句话当作一个治理环境的口号,殊不知它还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良方。绿水青山当然也可以办民宿,也可以做野外植物博物馆、电子动物博物馆,也可以办亲子农家乐体验馆,当然还可以申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为这里的楠竹埚当年红军办过特种(军火)局,这里的向荣埚当年驻扎过县苏维埃的财政局,在羊角坑里还开办过红军医院。红军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开国元帅罗荣桓、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原湖北省省长张体学等革命老前辈都曾在此留下战斗的足迹。据史料记载,明末的张献忠还在这里的茬上立过寨驻过兵。
因为这个想法,也就写下这段小文,打算寄给老汪看一看,或许对他有点帮益,当然也是为到过当年向往之地留下一点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