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文兵:以水泥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04-21 11:34   通城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刘建平 孙争果】通城县关刀镇春雷村,如今因一家水泥预制品厂的崛起而声名远播。从2009年秋建厂至今,通城县关刀水泥预制品厂用十六载光阴,在厂长习文兵的带领下,以水泥为墨,以匠心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创业传奇。

春雷乍响:从打工到实业家的蜕变

站在现代化厂区前,习文兵总会想起那个改变命运的春天。2009年,在外务工多年的他带着积蓄返乡,发现家乡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却连一根合格的水泥涵管都要从外地采购。这个发现激起了他内心蛰伏多年的创业梦。

“咱们春雷村祖祖辈辈和黄土打交道,难道造不出几根水泥管?”说干就干,习文兵在村头荒地上搭起简易工棚。当第一批涵管通过抗压测试时,这个倔强的汉子蹲在试压机旁红了眼眶。

铁腕柔情:质量长城背后的匠人坚守

走进通城县关刀水泥预制品厂的生产车间,墙上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标语格外醒目。在这里,每根涵管都要经历三次淬炼:原料关采用42.5标号水泥配比河砂碎石,配比误差精确到0.5%;养护关实行“三班倒”定时喷淋,确保28天标准养护期;检测关配备专业实验室,每批次产品必须通过压力测试。

2011年6月特大暴雨期间,当地紧急求购100多根涵管,抗洪抢险。他连夜组织车辆调货救急,自己倒贴运费。正是这种坚持和博爱,让企业获得好评。

根系故土:乡村振兴中的春雷担当

清晨六点,春雷村的炊烟尚未升起,通城县关刀水泥预制品厂前已聚集了十多位村民。他们中既有操作机械的技术工,也有负责搬运的工人,人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对于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而言,习文兵创办的企业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是人才孵化器。

“没有习厂长手把手教技术,我还在工地搬砖呢。”脱贫户老吴如今已是车间主任,他管理的班组里,10余名员工全部来自周边村落。16年来,企业累计培训技术工人多名,带动周边10多户家庭脱贫。更令人感动的是,习文兵多次投入家乡建设,捐建村道涵洞,资助贫困学子。

破茧成蝶:传统制造的智造升级

站在智能化生产线的控制台前,习文兵正在调试新引进的数控钢筋滚焊机。这台设备,能将原本需要多人协作的工序缩减至一人完成。面对机器换人的担忧,他创新提出“老带”转型计划:老师傅转型设备维护,年轻人学习编程操作,工资待遇不降反升。

如今的通城县关刀水泥预制品厂,已从手工作坊发展为年产值超200万元的企业。企业自主研发的“防渗漏接缝技术”获得专利,涵管、沟盖板、井圈等预制件产品广泛应用于鄂南地区城市建设、高速公路、农田水利等重点工程。在习文兵的规划蓝图中,未来三年将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让大山里的”水泥管”插上智能制造的翅膀。

春雷声声向未来

夕阳下,厂区外的农田泛绿。习文兵站在工厂楼顶,目光掠过远处的青山。十六年风雨兼程,当初的春雷已化作持续发展的惊雷。这位农民企业家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像通城县关刀水泥预制品厂这样的实体企业,用质量铸就信誉,用担当回报乡梓,在时代的土壤中深深扎根,终成撑起一方天地的栋梁。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通城县关刀水泥预制品厂的机器依然轰鸣。那铿锵有力的节奏,既是对过往奋斗的礼赞,更是向着乡村振兴新征程进发的号角。

编辑|胡文婷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https://img.cjyun.org.cn/a/10132/202504/1a8ed3dbacf61ce61fd6172ec117a958.jpeg
{"appId":"wxc3dc87b9605c07ba","nonceStr":"6T0DKPktB4d8UQFJ","timestamp":1745601335,"signature":"c3f13fa8a5b256a93c40fba69f9e7a3908ebad92","link":"https:\/\/m.hbtctv.cn\/p\/96027.html","desc":"\u66f4\u591a\u5185\u5bb9\u8be6\u89c1\u4e91\u4e0a\u901a\u57ce\u5ba2\u6237\u7aef","title":"\u4e60\u6587\u5175\uff1a\u4ee5\u6c34\u6ce5\u4e3a\u58a8\uff0c\u7ed8\u5c31\u4e61\u6751\u632f\u5174\u753b\u5377","imgUrl":"https:\/\/img.cjyun.org.cn\/a\/thumb\/10132\/201701\/94099c0255416137eefb651ffce1f97b.png!w300_h300.png","debu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