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琳 葛晨旭】秋收时节,通城县塘湖镇的田野里稻浪翻滚,机械轰鸣,留下整齐的稻茬。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秋收后不见漫天烟雾,取而代之的是清洁的空气和井然有序的秸秆处理现场。
“以前收完稻子,我们都是一把火烧了秸秆,省事。但那时候天上总是灰蒙蒙的,呛得人不敢开窗户。”塘湖镇一位村民回忆道。如今的变化背后,是塘湖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出的一系列秸秆禁烧新路径。
织密“责任网”,守好“责任田”
秸秆禁烧,关键在责任落实。塘湖镇构建了“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包地块”的三级网格责任体系,将禁烧责任层层分解,确保每块田地都有人负责、有人监管。
塘湖镇的党员网格员们穿梭在田埂间,查看秸秆堆放情况,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在秸秆禁烧重点期,我们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定点的巡查机制,确保空间覆盖无空白、职责落实无盲点。
党员网格员不仅巡查在田间地头,还深入农户家中,讲解禁烧政策,帮助农户解决秸秆处理难题。在塘湖镇,党员带头签订《秸秆禁烧承诺书》已成为一项制度,承诺自家农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为周围群众树立榜样。
人机协同巡,织就“智慧网”
单一的“人盯人”难以实现全覆盖监管,塘湖镇巧妙运用现代科技,让秸秆禁烧监管更精准、更高效。“空中卫士”精准巡查。针对重点区域和隐蔽地块,塘湖镇常态化使用无人机进行巡飞,形成了“天上无人机、地上巡逻队”的立体监控网络。
“今年秋收时节,无人机在巡护中发现某村田间有人在收集秸秆。”镇综合执法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立即通知地面巡查队,巡查队员5分钟内赶到现场,发现是村民准备焚烧秸秆,及时进行了劝阻。这种快速反应,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此外,镇村干部组成巡逻队,利用电动车、小喇叭等工具,在傍晚和其他重点时段加强巡查,成为移动的“宣传站”和“哨兵”,确保违规焚烧行为无处藏身。
宣传入人心,从“不敢”到“不愿”
宣传工作做得好,群众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塘湖镇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络,使“不敢烧、不能烧、不愿烧”的思想深入人心。
党员志愿者走进村头巷尾,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禁烧政策;“村村响”大喇叭循环播放秸秆综合利用知识;巡逻车上的小喇叭声音传遍田间。夜晚,镇里还组织在田头开起“板凳会”,请来使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种粮大户现场说法,细算“经济账”“生态账”。对个别违规焚烧的农户,在处理的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做到处置一个、警示一片。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焚烧秸秆既污染环境又违法。”大埚村一村民说道。广泛的宣传引导,逐步形成了群防群治、共同保护家园的良好氛围。
疏堵两结合,秸秆变“金秆”
“光堵不疏,越堵越苦。”塘湖镇把主要精力放在为秸秆找出路上,让农民有积极性、有获得感。
塘湖镇党委协调组织大型联合收割机,要求下田作业必须加装粉碎装置,确保收割一块、粉碎一块、还田一块。通过将移动碎枝机开到农户家门口,实现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变废为宝。鼓励本地化、小规模综合利用。支持养殖大户进行秸秆青贮、黄贮,制作成优质饲料,甚至鼓励农户将秸秆用于编织、堆沤农家肥等,真正做到“土办法”解决大问题。
“以前秸秆处理是个难题,现在村里直接上门服务,真是太方便了!”一位种植户高兴地说。
从“责任网”到“科技网”,从“宣传网”到“利用网”,塘湖镇的党员们用责任与担当,织就了一张秸秆禁烧的立体防护网,守护着塘湖镇的蓝天白云。
编辑|周梦珍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