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飞出“科技金凤凰”:丁伟兵的低空经济报乡路

08-07 16:42   通城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刘建平 孙争果】在鄂南通城县关刀镇的青山环抱中,湖北凯空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机械运转的嗡鸣声正谱写着不一样的乡村变奏曲。

公司创始人丁伟兵手持碳纤维材料,专注地指导工人调试无人机螺旋桨。

这位曾经的南下打工青年,如今在家乡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飞机工厂”。

1994年,16岁的丁伟兵攥着皱巴巴的车票踏上南下的列车。在东莞工厂流水线上组装飞机模型时,他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专注——夜晚研读《空气动力学基础》,观察机翼弧度与飞行轨迹的奥秘。

这份执着使他在广东航模队选拔中脱颖而出,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农民工到技术骨干的蜕变。

然而,故乡的召唤始终萦绕心头。2022年,48岁的丁伟兵带着技术笔记和专利证书,回到阔别28年的春雷村,投资数百万元成立公司,主营碳纤维再生利用技术研发,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教学用模型、模具制造售。

创业之初,“山沟沟里造飞机”的质疑不绝于耳。

丁伟兵以最朴实的行动回应:带着样机走进田园演示农药喷洒,敞开车间大门邀请村民体验。技术转化之路同样崎岖——为突破供应链瓶颈,他带队研发出竹纤维复合翼板;面对专业技工短缺,他把车间变成课堂,用“轴承当教具,机翼做黑板”,培养出多名能手。

如今走进数字化车间,碳纤维预浸料在恒温箱中固化,农业植保机的变量喷洒系统正被精心调试。更令人瞩目的是,工厂利用秸秆制备生物基树脂的技术,使每架无人机减少23%的碳足迹。目前公司已获1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交付无人机及航模500台,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这家“村级工厂”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23名返乡农民工和7名脱贫户在此获得新生——年近六旬的聂杨桂送完孙子上学后,便能操作激光切割机。

丁伟兵创新“以工代训”模式,让村民边领工资边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培养的徒弟已成为省内同行企业的技术骨干。

暮色中的试飞场上,橘红色无人机腾空而起,航拍镜头里炊烟与光伏板在茶园间交相辉映。“我们正帮县里规划无人机物流中转站,”丁伟兵指着三维地图说。

他的愿景是,通城县早日打造湘鄂赣边区无人机应用示范基地,构建研发、培训、应用一体的低空经济生态圈。

“当年离开是为生存,如今归来是为新生。”山风掠过车间门前的国旗,无人机的蜂鸣应和着远山的松涛。丁伟兵用三十年完成了从“东莞师傅”到“乡土创客”的蜕变,而他培植的这颗科技火种,正照亮更多“归乡雁”的星辰大海——在广袤乡野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编辑|李悟鑫

一审|胡文婷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https://img.cjyun.org/a/10132/202508/f94f1f50ab2950287db64bfcaeb89b97.jpeg
{"appId":"wxc3dc87b9605c07ba","nonceStr":"QtYTZ16rxWV1fpap","timestamp":1756819144,"signature":"f75df8f418f4fcc105b2e87b57a9846f86a6ef89","link":"https:\/\/m.hbtctv.cn\/p\/101125.html","desc":"\u66f4\u591a\u5185\u5bb9\u8be6\u89c1\u4e91\u4e0a\u901a\u57ce\u5ba2\u6237\u7aef","title":"\u5c0f\u5c71\u6751\u98de\u51fa\u201c\u79d1\u6280\u91d1\u51e4\u51f0\u201d\uff1a\u4e01\u4f1f\u5175\u7684\u4f4e\u7a7a\u7ecf\u6d4e\u62a5\u4e61\u8def","imgUrl":"https:\/\/img.cjyun.org.cn\/a\/thumb\/10132\/201701\/94099c0255416137eefb651ffce1f97b.png!w300_h300.png","debu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