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建平 孙争果】在鄂南通城县关刀镇的青山环抱中,湖北凯空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机械运转的嗡鸣声正谱写着不一样的乡村变奏曲。
公司创始人丁伟兵手持碳纤维材料,专注地指导工人调试无人机螺旋桨。
这位曾经的南下打工青年,如今在家乡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飞机工厂”。
1994年,16岁的丁伟兵攥着皱巴巴的车票踏上南下的列车。在东莞工厂流水线上组装飞机模型时,他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专注——夜晚研读《空气动力学基础》,观察机翼弧度与飞行轨迹的奥秘。
这份执着使他在广东航模队选拔中脱颖而出,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农民工到技术骨干的蜕变。
然而,故乡的召唤始终萦绕心头。2022年,48岁的丁伟兵带着技术笔记和专利证书,回到阔别28年的春雷村,投资数百万元成立公司,主营碳纤维再生利用技术研发,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教学用模型、模具制造售。
创业之初,“山沟沟里造飞机”的质疑不绝于耳。
丁伟兵以最朴实的行动回应:带着样机走进田园演示农药喷洒,敞开车间大门邀请村民体验。技术转化之路同样崎岖——为突破供应链瓶颈,他带队研发出竹纤维复合翼板;面对专业技工短缺,他把车间变成课堂,用“轴承当教具,机翼做黑板”,培养出多名能手。
如今走进数字化车间,碳纤维预浸料在恒温箱中固化,农业植保机的变量喷洒系统正被精心调试。更令人瞩目的是,工厂利用秸秆制备生物基树脂的技术,使每架无人机减少23%的碳足迹。目前公司已获1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交付无人机及航模500台,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这家“村级工厂”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23名返乡农民工和7名脱贫户在此获得新生——年近六旬的聂杨桂送完孙子上学后,便能操作激光切割机。
丁伟兵创新“以工代训”模式,让村民边领工资边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培养的徒弟已成为省内同行企业的技术骨干。
暮色中的试飞场上,橘红色无人机腾空而起,航拍镜头里炊烟与光伏板在茶园间交相辉映。“我们正帮县里规划无人机物流中转站,”丁伟兵指着三维地图说。
他的愿景是,通城县早日打造湘鄂赣边区无人机应用示范基地,构建研发、培训、应用一体的低空经济生态圈。
“当年离开是为生存,如今归来是为新生。”山风掠过车间门前的国旗,无人机的蜂鸣应和着远山的松涛。丁伟兵用三十年完成了从“东莞师傅”到“乡土创客”的蜕变,而他培植的这颗科技火种,正照亮更多“归乡雁”的星辰大海——在广袤乡野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编辑|李悟鑫
一审|胡文婷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