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丽华 张琦】“老师,我想回学校了,想和大家一起唱那首《明天会更好》。”近日,通城县隽水镇南门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杰(化名)低着头,小声却坚定地对音乐教师徐石姣说出这句话时,徐老师的眼眶瞬间湿润了。谁能想到,这个曾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半年不愿踏出门槛的少年,会在音符的陪伴下,重新扬起奔向校园的脚步。
故事要从去年秋天说起。小杰原本是个爱笑的男孩,尤其爱跟着音乐课上的旋律打节拍。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他像被抽走了灵魂——父亲意外受伤住院,母亲不得不打两份工维持生计,家里的欢声笑语变成了沉默与叹息。从那以后,小杰开始逃课,后来索性把自己关在屋里,拒绝和任何人交流,作业本上的字迹越来越淡,最终彻底辍学。
班主任几次家访都吃了闭门羹,直到徐石姣听说了这件事。“我教过他,知道他喜欢音乐,或许这能成为打开他心门的钥匙。”徐石姣没有急着劝他返校,而是先去文具店挑了一把轻便的尤克里里,又找了些舒缓的吉他曲谱。
第一次家访,小杰躲在房间里没出来。徐老师没多说话,只是坐在客厅里,轻轻拨动尤克里里,弹起了小杰曾经在音乐课上跟着哼唱过的《童年》。琴弦声透过门缝飘进去,屋里的动静似乎小了些。临走时,徐老师把尤克里里放在门口:“这琴音色软,适合安静的时候弹,要是想试试,我明天再来教你。”
第二天,门依然关着,但尤克里里被拿回了房间。徐老师照旧坐在客厅弹琴,从《童年》到《蜗牛》,一首首带着温暖力量的歌,像溪流一样慢慢淌进紧闭的空间。一周后,房门终于开了一条缝,小杰探出头,小声问:“老师,那个和弦怎么按?”
这是破冰的信号。徐老师赶紧凑过去,手把手教他按弦b、识谱。指尖的酸痛、琴弦的震动,成了两人之间无声的对话。她从不提“上学”两个字,只是借着音乐聊生活:“你看这谱子,有高有低才好听,就像日子,不可能一直平顺”;“弹错了没关系,重新来就好,就像走路摔了跤,站起来继续走”。
渐渐地,小杰愿意走出房间了。徐老师带他去学校的音乐教室,看同学们排练合唱,听大家笑闹着讨论歌词。有一次,合唱队唱到《明天会更好》,小杰跟着轻轻哼起来,眼里有了光。徐老师趁机说:“这里的歌声,少了你就不完整了。”
那天晚上,小杰给徐老师发了条消息:“老师,我想回学校。”
重返校园的那天,徐石姣老师在教室门口等他,手里拿着洗干净的尤克里里。同学们涌上来,拉着他加入合唱队,音乐教室里的歌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响亮。
“教育不是硬推,而是像音乐一样,用温柔的力量拉着孩子往前走。”南门小学校长感慨道,徐石姣用一把琴、一首歌,不仅帮小杰重返校园,更帮他找回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如今,学校里多了一支“暖阳合唱团”,小杰是主力队员,徐石姣老师带着他们,把更多温暖的歌声,唱给需要力量的人。
音符会消散,但关爱留下的温度,能照亮很长的路。在教育的田野上,正是无数像徐石姣这样的老师,用耐心与智慧播撒阳光,让每个暂时迷路的孩子,都能找到重返校园的归途。
编辑|周梦珍
一审|周梦珍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