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淑睿 冉雨婷】青春逐梦“语”你行,支教赋能共成长。7月份,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薪火行动”社会实践团队再赴通城,开启暑期支教新征程。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为了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了解,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志愿者们用趣味课堂串起文字的温度,借互动体验激活语言的生命力,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语言魅力,着力传扬汉语之美,厚植文化初心。
趣玩音腔,汉语音韵藏其间
“声音是思想的翅膀!”课堂上,队员们跳出传统教学框架,用别出心裁的口部操激活唇舌,以趣味气息训练调动胸腹,让汉语学习变成充满新鲜感的探索。孩子们从最初的拘谨,到跟着节奏舒展声线,在“玩声音”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平声的舒缓、仄声的顿挫,藏着汉语独有的韵律密码。针对发音偏差的情况,队员们不做刻板纠正,而是引导孩子们对比不同声调的情感表达——一声的平稳如水,四声的急似惊雷。汉语的美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每一次发声的抑扬顿挫中。
体绘古形,千年汉字焕生机
“猜字小侦探”“画字小巫师”等趣味游戏接连登场,课堂变身象形文字探秘现场。孩子们踮脚伸臂,用身体摆出“人”字的舒展,又挺胸抬首拼出“夫”字的昂扬,那些沉睡千年的古字在灵动的身影中缓缓苏醒。课堂尾声,一张张亲手制作的“汉字密码吊牌”新鲜出炉,木牌上的象形图案歪歪扭扭却充满童趣与创意,正是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触摸汉字脉搏、收获知识的生动见证。
专业破译,古音今韵“融”课堂
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身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活用《语言学纲要》知识,从句子歧义、成语解析延伸至趣味音变与古音运用。学生们在“一词多义”中品味表达的精妙,在“古人怎么说”的古今对照里着迷——听着古时发音与现代读法的鲜明差异,在《将进酒》《子衿》等诗文的古音演绎中,真切触摸“古音今用”的奇妙。原本晦涩的语言学知识,也在古今对话中变得鲜活有趣。
乐在“言”中,成语交锋藏巧思
“同学们,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啊?”课堂上,志愿者们先通过视频讲解“闻鸡起舞”“按图索骥”等成语的含义与用法,配合提问加深理解;随后开启竞技游戏,学生分“狼人”“平民”两队,“平民”需精准阐释成语意思,“狼人”则需巧妙避开正确答案,凭积分决胜负。这场别开生面的知识博弈,让学生在紧张而欢乐的氛围中既掌握了成语知识,又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为学习增添趣味与活力。
文化铸魂护成长,润心育苗筑未来,志愿者们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让传统文化活在课堂、融入生活。孩子们在学汉字、习文化、用语言、悟真情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十三载风雨兼程,十三载薪火相传。十三年来,“薪火行动”社会实践团队始终秉持着“关注乡村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宗旨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在课程设计上不断精进。“薪火行动”不止于课堂上的知识传递,更是助力学生成长为有根、有魂的中华文化传承者。
编辑|周梦珍
一审|周梦珍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