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邱苏 刘康】在通城县“干部素质提升年”的生动实践中,乡村振兴一线成为检验干部担当作为的“主考场”和淬炼过硬本领的“大熔炉”。
选调生傅继翔,正是在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田野上,实现了从“象牙塔学子”到“乡村实干家”的蜕变。
清晨,四庄村委会的灯光常常最早亮起。选调生傅继翔正伏案“充电”,指尖划过新华网、省政府官网的页面,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好政策,得变成老乡听得懂的‘实在话’!”这是他扎根乡村振兴一线最深的体会。跟着傅继翔去开屋场会,是理解他“转化”功夫的生动一课。张家湾老槐树下,他搬个小马扎,自然地坐到摇蒲扇的大爷大娘中间。
“张伯,那种粮补贴新政策,我给您‘掰开揉碎’讲,就是咱一亩地能多拿这个数!”没有文件腔,只有带着露水气的乡音。移风易俗怎么搞?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四庄村村规民约》就在这热乎的讨论中定了稿,贴上了公示栏,像一朵朵绽放的“善治花”。政策落地,首在“接地气”、能“生根”。
去年9月从全国培训班回来,傅继翔像揣着宝贝,兴冲冲地直奔养蜂大户卢金刚的蜂场。“卢叔!试试这个‘神器’!”他掏出手机,点开“豆包AI”,“用它拍咱的蜂蜜,小视频自己就能剪,‘金翅膀’(蜜蜂)的甜蜜让全国都尝尝!”
卢叔看着屏幕上晶莹流淌的蜂蜜,一脸新奇。傅继翔蹲在蜂箱旁,手把手教他选角度、配字幕。
几天后,“叮咚叮咚”的订单提示音在蜂场响起。“嘿!小傅你这‘新式武器’真管用!”卢叔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傅继翔也笑了:科技兴农,关键在“用”,真本事要变成“真金白银”!
傅继翔的雷厉风行,在去年清明的一场暴雨里刻进村民心里。
八组坑洼的泥路被冲垮,排水沟被堵死。“等不得!”他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查看完,立刻向村支书请缨:“书记,这个屋场会我来开,方案我想好了!”他连夜做功课,提出借邻村碎石填坑、砌石修沟的务实方案,会上得到大家一致同意!
雨未停,他已带人干起来,泥浆溅满裤腿。困扰多日的“堵心路”,硬是在他的“快马加鞭”下变回“顺心路”。 群众事,就是天大的事,慢不得!
傅继翔不满足于守摊子,敢想更敢闯。
他向上级激情描绘蓝图:零成本打造“爱情隧道”IP,七夕办诗会,青山绿水见证浪漫;激活“甜蜜经济”,推草莓采摘、限量版“甜甜蜜蜜”蜂蜜;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深度体验游,让游客“吃6餐,住2晚,带1车”!
这份“敢做善为”的闯劲,已结出果实——正是他精诚沟通,成功引回甘肃养蜂能手杜老板,让漂泊的“金翅膀”归巢酿蜜,为四庄注入了产业活水。他笃信:农村天地广,唯有用脚步丈量、用头脑思考、用双手创造,才能把个人“小我”融入振兴“大我”!
在四庄的沃野上,傅继翔正以青春为犁,深耕希望。
从政策落地生根到环境焕然一新,从产业破土萌芽到蓝图跃然纸上,每一次俯身屋场会的讲解、每一次手把手教新技能、每一次泥泞中的抢修、每一次激情澎湃的擘画,都是乡村振兴一线熔炉中淬炼出的青春印记——亦是“干部素质提升年”最生动的注脚。
他,和无数扎根一线的年轻干部一起,正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初心,化作沾满泥土芬芳的实干,奋力描绘着不负时代的振兴画卷。
来源:党员生活
编辑|周梦珍
一审|周梦珍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