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江城武汉有座黄鹤楼,崔颢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让它名传千古;湘鄂赣交界的幕阜山,也有座黄鹤楼,因葛洪在此炼丹升仙名动江湖。五年前,一位共产党人带着江城黄鹤楼的暖风,来到幕阜黄鹤楼北山下,吹绿了艾草,吹紫了紫苏,吹红了葡萄,吹得东港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吹得老百姓心里头暖洋洋 —— 江城的黄鹤楼与幕阜的黄鹤楼,就此被这股暖风紧紧连在了一起。这两天,他要返汉离隽了,那些爱民亲民的故事,正在黄鹤楼山下慢慢传开,越传越远,越传越香。
“真土。”
一位时髦青年回村办事,瞥见卷着裤脚赤脚插秧的村第一书记,捂着鼻子撇撇嘴:“腿上全是泥,脏成这样,像啥样子?”
“莫乱讲!” 旁边的聂娭毑立刻打断他,嗓门亮得很,“他是正儿八经的武汉伢,这是帮我栽禾呢!”
这个武汉伢叫陈军,是省卫健委机关的一名处长,省驻通城县东港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走在黄鹤楼北山下的田间地头,若不刻意介绍,谁也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城市来的干部。黝黑的脸庞,灰色的上衣,肩扛一把锄头,头戴一顶草帽,与东港一个普通村民毫无差别。
来村里五年了,老头娭毑们都爱喊他“武汉伢”。吴娭毑担粪,他抢过粪担就往菜地走,一担一担浇完才歇;李大爷除草,他扛着锄头来搭手,边锄边念叨 “把草根刨净才好”;王大妈家稻谷熟了,他攥着镰刀钻进田里,割禾、打谷样样上手;程大爷家艾草丰收,他拎着担绳赶去地里,打捆搬运一气呵成。村里老人的大事小情,他从来亲力亲为,不嫌脏,不怕累。汗珠子滚到下巴时,魏大妈端来一碗凉茶;干到日头当顶,张娭毑塞过来一根黄瓜;忙到晚霞染红天边,杨爹爹捧来两个荞麦粑粑。他连忙摆手,杨爹爹眼一瞪:“你不吃,就是不把我们当自家人!” 他接过来咬一口,笑得朴实:“这粑粑的味道,真不赖!” 村里有老人走了,他总按当地习俗跪下磕三个头,亲自送老人最后一程。老人们都说:“这个武汉伢,真可心。”
来村里五年了,村民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喊他一声陈大哥。去年腊月二十六,陈军已回了二百多公里外的老家准备过年。晚上接到村民老张的电话:“陈大哥,我打算明天杀年猪,可肉销不出去啊……”“你尽管杀,我明天回来帮你卖!”二十七日那天,他真的赶回了通城,东一个电话、西一条微信,帮老张把猪肉全卖了。这几年,就靠这样一次次跑腿、一个个电话,他帮村民销了91 条土猪。说起这些贴心事,村民朱凯健记得清楚:“葡萄熟的时候,业主既高兴又发愁 —— 愁销路啊。陈书记主动把担子揽了过去。联系好买主,他还亲自送货。天刚蒙蒙亮就起床装车,一箱箱搬得仔细。大家知道他有腰疼的老毛病,拉着他歇会儿,他总说‘不碍事’。武汉早上八点后卡车限行,必须赶在那之前进城,不然葡萄新鲜度就差了!装完车,他的衣服全湿透了,拖着几乎打不了弯的腿上车,才端起杯子喝了口热水。”“没有陈书记,东港的葡萄怕是要烂在地里头。”“火龙果也是,全靠他一筐筐销出去。” 村民们说,不管谁家有难处,第一个想到的准是陈军,而他总能搭把手就搭把手。村民们都说:“陈大哥真的是我们的贴心人。”
听说陈军要离开东港,村民张四明红了眼眶:“没有陈大哥,我这条命怕是保不住了。”2023 年,张四明得了主动脉夹层,生命垂危。转到武汉求医时,他摸不着门路,挂号排到心慌,住院更是没着落。妻子急得直掉泪,他躺在病床上唉声叹气。陈军知道后,立刻联系亚心医院的专家,跑前跑后协调,一场长达9 小时的手术,总算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村民杨敏提起陈军,更是几度哽咽:“我家老李,是笑着走的。” 她的丈夫李有良是东港村的脱贫户,得了肝癌、胆囊癌,家里两个孩子还在读书,一家四口的生计全压在杨敏肩上。那段时间,李有良眼神空得像口枯井,胡子乱得像蓬草,头发黏成一团,后来索性不说话、不吃饭,像截枯木似的躺在床上,就等着死神到来。陈军听说后,找到自己的老同学王总:“咱同学一场,我从没求过你啥。这次,真得帮个忙。” 他把李家的难处细细说了,王总被他的真情打动:“他的病我来管,先转2万过去。俩孩子的学费,我全包了,直到大学毕业。”半年后,李有良还是走了。邻居说,他临走前一直念叨着“要谢陈大哥”,脸上带着满意的微笑。陈军不想再看到这样的悲剧。他明白,得把关口往前移,提前干预。于是他抓紧推动健康帮扶:协调省级医疗资源下沉义诊,给村民讲家庭应急、健康育儿知识,组织“爱心妈妈”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五年来,他先后请了 108 名省级专家来村义诊 12 次,捐赠药品器械价值超 300 万元;帮 65 位村民联系住院、协调专家、减免费用,光减免的钱就有 10 多万。外村人都羡慕:“东港村人有福啊,党给他们派来了个天使。”
听说陈军要离开东港了,村干部们都舍不得自己的主心骨。五年里,14座桥梁贯通,14条道路硬化黑化拓宽,200盏路灯点亮乡间,14个产业扎根,60多万斤葡萄、火龙果香飘江城,村民笑脸增多了,集体腰包更鼓了,村道更宽了,广场更热闹了。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艾叶加工厂拔地而起……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凝聚着书记的心血和智慧。回想2021年他初到东港村的场景:坑洼土路在雨中泥泞难行,产业几近空白,青壮年远走,村庄静得只剩下一声声叹息。这些巨变,无不藏着他对东港人民的深情。他的忠诚干练让村干部们打心底敬佩,他的工作方法更让大家一辈子受益。刚来时,他花两个月踏遍全村600 多户,夜里蹲在纳凉的乡亲堆里听心里话,找老党员掏心窝子聊,磨出了厚厚一本村情 “体检报告”。然后对症下药,开出了根治贫困的 “药方”。当他在屋场会上铺开发展蓝图时,村民眼里的光,亮得像星星。修路是他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为打通那条梗阻多年的断头路,他开了十多次屋堂会,嘴皮都磨薄了;向上跑资金,向下盯施工,从护砌到加宽,再到雨污分流,每个环节都盯着。当柏油路蜿蜒进村时,当初摇头反对的村民忍不住拍大腿:“路通了,心也顺了!”紧接着,200 盏太阳能路灯刺破了长夜,照亮了东港的角角落落,也照亮了村民的心 —— 就连在外的老板,都争相回村办厂了。在东港的1491天里,陈军像上了发条,争分夺秒为村里奔忙。他协调濒死的食品厂扩容变压器,让世芳食品的年产值从不足500 万冲到 3000 多万;他唤醒沉睡的荒山,种下千亩艾草,把产业链延伸到深加工;沼虾养殖、百万羽蛋鸡场纷纷落地,村集体收入翻了好几番。如今的东港,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健康文化广场上,村民跳着健身操,笑声能飘出老远;垃圾清运有了专车专人,“美丽庭院” 让村子换了新颜;智慧健康小屋连着重症,省城专家 “触手可及”…… 村干部们说:“他是我们打心底尊敬的好书记。”
一个会插秧、能挑粪的“泥腿子”,一个踏实干事的驻村干部,谁能想到他还是个 “文化人”?前不久他发表了一篇散文诗,有读者留言:“真没想到,驻村干部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其实,他的 “想不到” 还有很多。陈军的父亲是地质工程师,母亲是国家干部,标准的“双职工家庭”,按说该是个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可他身上半点儿 “娇” 气都没有;他当过兵,曾孤身擒凶荣立三等功,家里的奖状证书能铺满一整个客厅;他爱写作,高中时代就在《人民文学》《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当年从家乡大冶直接调到省厅,就是因为省厅领导看到他一箱子发表的作品,临时拍板发出的调令。有位省部领导读了他的工作汇报,在上面批了一行字:“全文打印下发,全省学习。” 这次驻村,他又写下330多万字的日记 —— 那不是简单的记录,是五年汗水的浇灌,是对东港深情的沉淀。
“我多想再去村西的凤形山望望,村东的西干渠走走,村北的虎杖地瞅瞅,村南的菜园溜溜。1491 个日子,怎么够啊?我多想还在这里,和乡亲们继续奋斗。” 陈军在诗里写的,满满的是对东港的恋恋不舍。
跟着陈军的脚步走访村民时,我看到了同样的难舍难分。立垅的李培元老人拉着话就停不下来,山庄李家的李鹤明老人说得眉飞色舞,下大丘的李明强念叨个不停,七组的李大甫竖着大拇指赞不绝口…… 每到一处,都是称赞,都是舍不得。望着乡亲们兴奋又难舍的脸,我突然懂了老子《道德经》里 “和其光,同其尘” 的深意,也明白了毛主席反复强调 “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的分量。陈军在日记里写:“脚上沾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百姓最善良,你肯弯腰听,他们就对你掏心窝;谁为他们办了实事,他们就记谁一辈子。把百姓冷暖放心里,他们才会对你敞开心扉。” 他还说:“驻村就得懂农民、懂农事,摸透村民的需求,实实在在融进去。”
这,大概就是“和其光,同其尘” 最生动的注脚吧。
来源:谭永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