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徐燕】在通城县实验学校,有这样一位令人动容的教师——年近五十、头发已有些花白的廖细燕老师。当通城县教育局发出城乡交流号召时,她第一时间递交申请,主动奔赴偏远的通城县麦市镇陈塅完小任教,自此开启了一段充满爱与责任的教育之旅。
晨光熹微,开启知识浸润
当她背着教案包,第一次踏入乡村学校三年级一班教室时,六十多双充满渴望又略带迷茫的眼睛望向她。这些基础薄弱的孩子,自此成了她日夜牵挂的对象。清晨,薄雾未散,她便站在教室门口,带领学生晨读,琅琅书声在校园回荡。夜晚,万籁俱寂,廖细燕老师的房间却灯火通明。她专注聆听专家讲课视频,详细记录要点,结合班级学情反复打磨教案,常常忙碌至深夜。
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她充分发挥语文特长,将数字比作果园里的果子,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寻找几何图形。这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活力,曾经昏昏欲睡的学生们,如今都踊跃举手发言。
课间午托,陪伴学生成长
大课间,操场上总能看见廖老师活跃的身影。她认真示范做操动作,带领学生跳绳,鼓励体弱的学生勇敢参与,引导调皮的孩子遵守秩序,让运动时光既秩序井然又充满欢乐。
午托时,教室变成了辅导站。面对六十多个基础参差不齐的孩子,廖老师分组制定辅导方案。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她用彩笔卡片教数字、练习计算;为能力强的学生准备拓展练习。她还巧妙设计过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她的耐心辅导下,班上学习态度和纪律明显改善,学习风气愈发浓厚,整体成绩显著提高。
在日常教学中,廖老师耐心辅导每一位学生,对于班上有两名特殊学生,她更是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与关爱。一名学生说话含糊、不参与课外活动,另一名学生足不出教室、沉默寡言。
廖老师耐心教他们认字读书,鼓励参与课外活动。渐渐地,这些孩子走出封闭,和同学一起跑步、做操、跳绳,学会交往,表达能力增强,还认识了不少字。
暮色归途,丈量教育初心
放学后,廖老师总是最后一个离校。她仔细检查门窗电源、整理桌椅、收好学生遗漏的文具。夜幕降临,她骑着电动摩托车驶入漆黑的乡间小路。车灯只能照亮一小段坑洼土路,四周伸手不见五指,唯有虫鸣相伴。从下午4点多到晚上10点,她穿梭于各家各户进行家访。长时间奔波让她双手发麻、腰背僵硬,回到住处时疲惫不堪,双腿沉重如铅,嗓子也沙哑得说不出话。但想到孩子们的进步和家长感激的目光,她又振作精神,为第二天的教学做准备。
一年交流时光即将结束,廖细燕老师毅然申请继续留任。“这里的孩子像破土的幼苗,我想陪着他们长大。”从晨光到暮色,从春至冬,廖老师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交流教师的责任担当,以无限热爱,点亮乡村孩子的未来。
编辑|胡文婷
一审|胡文婷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