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建平】在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的盘山公路上,一辆满载农产品的货车正缓缓驶向县城。驾驶室里,刘彩云一边接听客户的电话,一边用手机回复着直播间粉丝的留言。
这位曾经在外地经营多家药店的商界女能人,如今已成为黄袍山区家喻户晓的“带货王”。三年来,她带领500多户乡亲走出了一条“电商+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振兴新路,创造了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彩云模式”。
放弃城市优渥生活 返乡创业只因乡愁
2020年初春,刘彩云做出了一个令家人朋友都难以理解的决定——关闭经营多年的药店,回到老家塘湖镇大埚村创业。“当时药店生意很好。”刘彩云回忆说,但每次回老家,看到乡亲们守着富硒土地却过着穷日子,心里就不是滋味。
黄袍山区的土壤和水源经权威检测富含硒元素,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优质的农产品要么烂在地里,要么以极低的价格被商贩收购。刘彩云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可能是打破这一困境的钥匙。她在村里装修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直播间,开始了一个人的电商创业路。
“刚开始连美颜功能都不会用,直播时手都在抖。”刘彩云笑着说。但这位网络小白硬是靠着一股韧劲,白天走访农户收集产品,晚上研究直播技巧,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直播间逐渐有了人气,当年就吸粉30多万,销售额达到160万元。毛竹笋、马齿苋、野板栗这些以往无人问津的山货,通过网络走出了大山,卖出了好价钱。
创新“四统一”模式 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初战告捷后,刘彩云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农产品收购。2021年,在塘湖镇政府支持下,她成立了鲁直第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了“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
“过去农户分散种植,品种杂乱,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形成品牌效应。”刘彩云介绍,合作社先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种植品种,然后免费提供种子给社员,并全程指导标准化种植。农产品成熟后,农户可以自行销售,卖不完的由合作社保底收购。
黑花生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2021年,合作社引进黑花生品种试种600亩,由于营养价值高且品相好,很快成为网红产品。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100亩,为每户种植户增收。甜玉米、七彩花生、小红薯等特色作物也通过这一模式迅速推广。
“以前种普通花生,一亩地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种黑花生,合作社保底价收购就有4000多元。”大埚村村民汪经富算着账,脸上笑开了花。更让乡亲们安心的是,合作社在基地建起了冻库,解决了农产品储存难题;在景区设立了分销点,拓宽了销售渠道。
三产融合促振兴 “彩云模式”显成效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刘彩云的助农事业迈上了新台阶。2022年,她成立通城县鲁直第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去年,她被评为“湖北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在黄袍山景区,鲁直第的农产品体验馆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点。游客可以现场品尝富硒农产品,参与农事体验。公司还开发了农家乐、民宿等配套项目,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去年我们合作社综合收入突破千万元,其中农产品直播销售额500多万元。”刘彩云介绍说,目前基地已覆盖塘湖镇及周边5个乡镇10多个村,惠及500多户农民。这一成绩也引起了各方关注,前来考察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彩云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站在黄袍山顶,刘彩云指着远处连绵的梯地说:“我的梦想是让黄袍山所有的地块都成为合作社的基地,让所有村民都成为社员。”如今,这个梦想正在变为现实——甜玉米田里,农户们正忙着采摘;黑花生地里,花生长势良好;直播间内,订单的提示音此起彼伏。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富硒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编辑|胡文婷
一审|胡文婷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