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4月22日电 特写:书页中的桥梁
新华社记者李欢、陆君钰
4月21日,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一场主题书展现场,达娜·莉丝缇亚纳的手机镜头对准《万桥赋》的扉页。她蹲下身,让手机屏与书页保持平行,暖光从斜上方的展灯洒落,映照出竖式排列的楷书“万桥赋”三个大字。
4月21日,达娜·莉丝缇亚纳对准《万桥赋》的扉页拍照。新华社记者 李欢 摄
上午乘坐轨道列车经过江水楼宇时,列车从居民楼中穿行的场景还让她觉得新奇。“刚匆匆翻了一下,书中桥梁的钢索结构,感觉和我在跨江大桥看到的那些横跨江面的钢铁支架有几分相似。”达娜说。
她调整了一下角度,对着这三个还不认得的中文汉字,按下了快门。
“为什么选这本书?”
作为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和创新机构区域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达娜说:“我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框架和社会背景。相较于严肃或正式的书籍,我认为小说能更清晰、更准确地激发我们的想象。”
这本书也让她想起远在故乡每天学习中文的姐姐。她多拍了几张书页的照片,发送给姐姐,也分享给家人。“我的姐姐正在学习中文,这本书应该对她有帮助。”达娜笑着说。
镜头对准书页的那一刻,汉字正被传递,文明的信息正被共享。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专题宣介会的配套活动,这场图书展,此刻正化作微观的文明对话场。
4月21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主题图书展在重庆举办。新华社记者 李欢 摄
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主题书架前,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政治局委员苏帕·柯林斯·曼迪万吉拉认真挑选书籍。他最终选择了一本《为人民: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100个故事》,随行的同事也各自拿了一本。
“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好,显示了中国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我们来自津巴布韦,需要学习中国的经验。我对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历程中如何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非常感兴趣。”苏帕说。
苏帕感叹道:“这本书让我想起上午的对话会。我们相信中国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同中国双赢的伙伴关系将帮助我们实现更快发展。”他一边选书,一边与一旁的同事低声交流,“借鉴”“实践”等词汇格外清晰。
当达娜的照片发送至学习中文的姐姐,当苏帕在书上找到自己国家的发展坐标,这些带着油墨香的书页,正成为他们眼中连通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道路的桥梁。
夜色漫进展厅时,书展中的书架已空出大半。那些原本摆放满当的书籍,此刻正在各国与会代表的背包里,并将随他们走向世界各地。
4月21日,在主题书展现场,参会代表挑选书籍。新华社记者 李欢 摄
达娜打开翻译软件,翻译着《万桥赋》书中一段对桥梁的描述。这让她想起上午站在江边,看到轨道列车在大桥侧面飞驰、车流在桥面穿梭、江水在桥下奔涌的画面。“在不同的地方,人们对‘连接’的渴望是一样的。”她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