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主管,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中国乡村振兴》(半月刊)2025年第7期“协同振兴”栏目报道了通城县纪委监委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一泓清泉润左港
——通城县纪委监委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走进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左港村,一条条生态景观大道蜿蜒盘旋,左港湖与南山秋色相互映衬,村内的善源谷景区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自2017年成为左港村的帮扶单位后,通城县纪委监委组建多支驻村工作队,对其展开精准帮扶。如今,这个深山里的乡村,焕发出蓬勃活力。
修桥筑堤不误农时
“有了这口大堰塘,下游三组、四组的500多亩水田就不用担心被水毁了,旱季灌溉缺水的问题也彻底解决了。” 左港村三组村民付旺龙高兴地说。在大堰塘河堤旁,挖掘机轰鸣作响,清淤车来回穿梭,自发参与投工投劳的村民正加紧进行石方护砌,确保在旱季来临前完成蓄水工作。
三组大堰塘位于左港村撑山林场下游,汇聚了上游山谷的泉水,是该村三组、四组农田的灌溉水源。由于多年未清理,坝内泥沙淤积严重,严重影响了库容。加上坝体年久失修,在2024年3月的一场暴雨中,泄洪口被冲开,山洪裹挟着泥沙直往下游的农田奔去。大堰塘无法正常蓄水,直接影响了下游三组、 四组500余亩水田的耕种和收成。
看着被泥沙覆盖的农田和受损的堤坝,驻村工作队心急如焚。为确保群众稳产增收,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曙光迅速将灾情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启动清淤除险加固工程。此次工程清理淤泥2000余立方米,护砌石方350立方米,新建了泄洪口、消力池和梯级卧管,赶在旱季到来前完成了修复任务,彻底解决了下游500余亩农田的防洪和灌溉问题。
“县纪委监委不仅帮我们解决了‘种’的难题,还解决了‘收’的问题。”付旺龙指着河边的一座农耕桥感慨地说,“以前没有这座桥,农机要绕好几里路才能到田里耕作,进出十分不便,一些村民嫌太费事,就把水田抛荒了。2023年,驻村工作队帮我们修建了这座农耕桥,农机可以轻松下田,以往荒废的水田又能重新耕种了。”
绿水青山化为富民产业
摸清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富民产业,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是通城县纪委监委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左港村位于长江水系左港湖源头的相师山下,四周群山环绕,四季水源充足。相师山下的善源谷,因古有张良、黄石公隐居的传说,且一直有浓厚的重孝从善乡风而得名。
李曙光调研后提出 :“若能充分发挥当地山水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和弘扬孝善文化,将善源谷建设成旅游目的地,一定会帮助乡村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这一想法得到了通城县纪委监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左港村也因此被列入全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名单中。
“三年前,这条路可不像现在这样。一下雨,到处都是泥巴,走路得用双手拉紧雨靴口子,不然就会被泥吸住。”村民黎时兵在家门口向游客介绍,“现在路和城里一样铺上了柏油,还种上了花草树木,一出门就能闻到花香,听到鸟鸣。”
为了如期建成美丽乡村,通城县纪委监委领导来到项目现场,日夜推进,使得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善源谷风景区管理人员胡丰林感慨 : “要是没有县纪委监委全力推动,这么多项目不可能这么快建成。”
在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驻村工作队也将“善”“孝”文化融入左港村的乡村建设与日常生活,将其塑造为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
如今的左港村,满眼翠绿,空气清新。一幅幅以“善”为主题的墙画格外醒目,漫步在村内的善源谷,小桥、亭台、休闲广场、荷塘水域,或冠以“善” 名,或蕴含“孝”意,孝善文化无处不在。
如今的左港村,满眼翠绿,空气清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图为左港村一角俯瞰。
一个个生动的孝善故事,“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的孝善文化,不仅让左港人耳熟能详,文明了乡风民风,也让八方游客在休闲旅游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曾经对景区建设持观望态度的村民看到眼前的变化,满心欢喜。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 在自己家门口建设农庄、民宿和超市,善缘农庄的李兴旺便是其中之一。以前,李兴旺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家乡建成景区后,他积极筹资将自家住房改建成 农庄,并把自家的农家菜和门口的景点拍成短视频, 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李兴旺开心地说: “现在手头渐渐宽裕了,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淳朴向善乡风文明
清晨,从左港村大月冲屋场向东眺望,三排整齐的民居错落分布,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村民们有的在整理柴垛,有的在健身休闲。入口处的清风广场上, 村规民约与主题墙画相得益彰,一群佩戴鲜艳红领巾的孩子正认真品读左港战斗英雄黎贤良的英雄事迹。
2024年,左港村有11名孩子考上了本科院校,他们书写的家风家训也吸引着孩子们驻足观看。
“清正孝善巷”中12个左港人的生动故事、“新六尺巷”里一条条通俗的治家格言,共同涤荡着淳朴的乡风。
大月冲屋场位于左港湖畔,这里的居民都是地质灾害点易地搬迁户。为弘扬新风正气,驻村工作队在清廉村居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本地清廉元素。以大月冲屋场为中心,在全民健身中心、相师书屋、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拓展清廉文化阵地,推动乡村旅游与清廉村居建设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清廉文化“村地标”。
“在实施堤渠整修、道路硬化、屋场共同缔造等项目过程中,我们让村民代表参与其中,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并通过村务公开栏、党员微信群等渠道及时公开重大事项。”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细波介绍, “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真正让群众满意。”
自开展清廉村居建设以来,左港村通过召开屋场会、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充分发挥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确保全村事务在阳光下进行。“村干部清正廉洁,老百姓心里明白。”左港村以清廉村居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乡村振兴,清廉先行。我们围绕干部清正、村务清白、乡风清淳三个方面,深入挖掘和弘扬本土清廉文化,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打造符合群众需求的清廉村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 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通城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廖有来说。
开展帮扶工作以来,通城县纪委监委共向左港村投入帮扶资金160余万元,对接申报项目、吸纳社会资金9000余万元,成功打造了善源谷风景区,对环湖旅游公路进行升级改造,新建了全民健身中心,培育了四季果园、四季花海等市场主体,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左港村通过‘强输血’实现了自我提升,接下来要通过‘强造血’实现稳健发展。”通城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黄裕晏表示,“我们下一步的帮扶重点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继续发挥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优势,切实提升村集体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库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纪委监委)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