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海”+大语言模型实现新突破 “硬核”实力彰显中国力量

03-27 15:33  

央视网消息:3月26日23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二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是我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主要用于为飞船、 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为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65次飞行。

“蛟龙”号技术升级完成3000米级海试验证

3月25日,“深海一号”船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2025年技术升级后的首次装备试验任务。来看记者从海试现场发回的报道。

升级改造后的“蛟龙”号开启了首次海试任务,马上就要下潜了。

随着清脆的下水声,“蛟龙”号在缆绳的牵引下入水下潜。4个小时后,“蛟龙”号慢慢浮出水面。此次海试,主要对“蛟龙”号国产直驱型低噪直流推进器等4大项8小项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了3000米级海试验证。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高级工程师张奕称:“原来我们是5变倍的镜头,现在是36变倍的镜头,对水下的大型生物进行观察,通过这个摄相机,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在水下的一些大海葵触角上的绒毛都看得非常清楚。”

此次海试,“蛟龙”号创纪录完成4次“一天两次下潜”,连续9次实现“一拖二”作业,也就是一名潜航员带着两名科学家进行下潜作业。能实现如此高频次的下潜,“蛟龙”号新换装的7000米级高能量密度油浸锂电池组功不可没。

张奕称:“充放电的效率也有所提升,原来满充满放银锌电池要十三四个小时,现在大概能节省一半的时间。”

“蛟龙”号此次技术升级后将投入多项科考任务,预计2025年下潜将超过80次。

海洋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发布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我国首个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近日发布。相比通用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在海洋领域理论知识、专业术语和行业应用等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

“瀚海智语”模型目前包含精选专业图书、专业科技文献以及巨量公告、标准和政策文件,词元总量超过18亿,具备高度专业化AI能力,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海洋领域内容生成、知识问答、信息检索等任务。

目前,“瀚海智语”模型仅面向行业用户,可以提供海洋领域的业务咨询,包括公文起草、专业性报告、综述类撰写等功能。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工程师屈远称:“下一步工作要结合海洋的业务、政务、教育以及科研,来研发针对不同场景的智能体应用,未来它通过观测数据、预报结果生成对应的预报产品,实现智能化的预报服务。”

来源:央视网

https://img.cjyun.org/a/10132/202503/54c3ab8182c68e203ebe8a145e4f0931.png
{"appId":"wxc3dc87b9605c07ba","nonceStr":"LIXTkkuYPFvVKFLi","timestamp":1745687773,"signature":"2ca876059750bd09ccab385e2e182a9a8e8c8c89","link":"https:\/\/m.hbtctv.cn\/p\/94852.html","desc":"\u201c\u4e0a\u5929\u5165\u6d77\u201d+\u5927\u8bed\u8a00\u6a21\u578b\u5b9e\u73b0\u65b0\u7a81\u7834\u201c\u786c\u6838\u201d\u5b9e\u529b\u5f70\u663e\u4e2d\u56fd\u529b\u91cf","title":"\u201c\u4e0a\u5929\u5165\u6d77\u201d+\u5927\u8bed\u8a00\u6a21\u578b\u5b9e\u73b0\u65b0\u7a81\u7834 \u201c\u786c\u6838\u201d\u5b9e\u529b\u5f70\u663e\u4e2d\u56fd\u529b\u91cf","imgUrl":"https:\/\/img.cjyun.org.cn\/a\/thumb\/10132\/201701\/94099c0255416137eefb651ffce1f97b.png!w300_h300.png","debu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