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共青团通城县委聚焦改革目标,结合通城实际和青年需求,紧紧围绕“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进行改革探索,注重强化共青团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深化落实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
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想回家乡创业就业“没门路”,另一方面,基层一线需要大量高素质青年人才。如何把大学生组织起来,有效衔接大学生与基层一线的双向需求,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助力县域发展的融合,打通大学生“愿意来”“有舞台”“想留下”的堵点,是通城县基层团组织改革探索破局的重点。
创新服务路径,让大学生“愿意来”
共青团通城县委持续发挥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年群体主要功能,创新服务载体,积极探索县域共青团改革工作新途径。
一是搭建交流平台。创新建立“通城籍青年学子联络站”(以下简称“联络站”),积极和各高校对接,在外地各高校设立联系服务在外青年学子的联络点,以社群的形式联系在外大学生,形成有组织、有管理的交流渠道,搭建省内外通城籍学子青年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91所高校招募129名学子为联络站站长,服务联系在外学子4000余名。
二是提供发展所需。通过召开座谈会、网络问卷、点对点联系大学生等方式,及时了解和解决大学生所需所盼。返校期间,通过“联络站”开展高校直通车互动,累计为1500余名大学生提供返校服务。开展了就业创业答疑会,邀请考公、考研、创业等方面优秀人才为青年学子答疑解惑;积极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及时发布招聘岗位103个。
三是长期跟踪服务。以各“联络站”站长为“触手”,发挥好“联络站”在加强在外青年人才沟通联系、助力在外人才创新创业、打造宣传推介通城窗口、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四个方面的职能,不断延伸团组织覆盖面。目前,联络站成员涵盖经济学、财务管理等90个专业,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数量快速增长,通城籍青年人才库初步建成。
围绕中心重点,让大学生“有舞台”
共青团通城县委根据党政中心任务、上级工作部署和青年实际需求,争取政策支持、联合多方力量,为大学生量身打造“能为、可为”的多种社会实践项目。
一是聚焦乡村振兴。激发乡村振兴青年活力,强化基层团组织建设,以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为导向,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推出“乡村振兴实践”项目。如组织大学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民意调查、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等直接助力村庄未来发展的实践活动;开展“青力缔造”行动,组织20余名大学生动手为关刀镇云水村、道上村美丽乡村墙体绘画800平方米,让大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聚焦青年成长。提升大学生职业认知,指导大学生择业就业,充实基层工作力量。积极争取县直单位、乡镇支持,推出“大学生政务实习”“大学生团务实习”“大学生兼职乡镇团支部副书记”项目,吸引数百名大学生报名参加。共公开选拔62名在校大学生在县直单位、乡镇(街道)开展政务实习,13名在校大学生兼任乡镇(街道)团委副书记,一大批大学生得到锻炼和成长。
三是聚焦服务民生。大力推进“希望家园”免费托管服务走深走实,累计招募5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120余人,服务1500余名未成年人,既有力地解决了家长暑期“看护难题”,缓解了“防溺水”工作压力,又让少年儿童有地可去、有处可学、有人来管。深入开展“暖冬行动”,春节期间,组织以医疗专业为主的返乡大学生40余人,上门为空巢老人测量体温、血压、血氧等基本信息并登记备案,为老人送去安全保障和关怀,入选全省志愿服务热度榜前十。在疫情突袭通城县期间,每天组织的400余名志愿者中不乏大学生身影,他们协助开展核酸采样、秩序维护、电话流调、信息录入、文明劝导、物资配送等志愿服务工作,在急难险重中展现青年担当。
优化工作机制,让大学生“想留下”
共青团通城县委积极健全实践机制,让青年心无旁骛地在一线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将青年实践打造成通城青年“想回来”的优质项目。
一是优化实践锻炼机制。积极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对接,收集一线工作所需,积极提供实践岗位,结合大学生特点,确保实践项目符合大学生所能,实现“供需平衡”。向各实践单位争取,为大学生提供保险、餐饮、医疗、住宿等保障,在实践中,团县委与实践单位共同成立工作专班,各实践单位安排专人对接、管理、服务大学生,确保“工作落地有声,需求及时响应”,扫清实践“障碍”。
二是优化就业服务机制。将“联络站”工作和“双招双引”结合起来,建立“大学生人才库”,积极做好通城县人才需求信息对接。目前,“联络站”分别与三赢兴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嬴通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代表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将优先为联络站成员提供就业岗位。继续做好“青创贷”审批发放工作,为返乡创业大学生解决“燃眉之急”。
三是合理设置激励机制。通过考量大学生实践事项、时长、成效,以及向服务单位、服务对象了解的客观评价进行综合测评,作为后期评先评优、重点培养的依据,激励大学生回乡建功立业。如通城籍青年学子滕杏,因为乡镇政务实习期间表现突出受到团委表彰,后又通过竞选成为乡镇兼职团委副书记;优秀青年志愿者代表、湖北科技学院联络站站长周雨君,连续2年参加寒暑假志愿服务活动,被选为通城县第一届青年联合会常委委员,毕业后将选择回到家乡工作。
在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实践中,大学生团员青年是助推基层团组织改革的有生力量,同时也是团组织的后备军和人才库。通过创新建立“联络站”,打通服务大学生的“绿色通道”,让团组织的基层力量更实,也让大学生的家乡认同感更强、成长路径更广、青春力量更强,实现多方共赢。共青团通城县委将继续关注青年成长、用更扎实的工作服务青年、服务地方发展,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贡献共青团力量。
来源:共青团通城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