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倩】12月8日,状元课堂第三期邀请了省作协会员、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通城县文联主席刘亚敏,与学生交流他多年写作的经历,启发学生从小树立志向,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终会有所成就。刘亚敏认为,读书没有什么诀窍,就是一个字——“勤”。
课堂伊始,刘亚敏给同学们传阅了他多年的收藏:一本本连环画,一大本不同样式不同年代的邮票和铜钱,随之还向大家展示了从县档案局拷贝的文物图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变迁。
随着刘亚敏绘声绘色的讲解,孩子们仿佛回到了他的童年——头顶大太阳,骑着自行车跑遍整个通城县,就为了能买到自己喜欢的连环画;蹲在邮局旁边,就为能讨到那撕下的邮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这份喜爱,刘亚敏决定要走文学路,刚参加工作时,单位12人考试,仅留下了他1人。自此,年轻的刘亚敏就立志:“要走这条路,就要做这一行的状元,要做这一行的翘楚,做无法被别人替代的人。”从乡村到城镇到报社等,刘亚敏每天都要写大量的文章,不断推动自己持续成长。
有一天,刘亚敏突发奇想:爱读书,爱买书,我为什么不能写书呢?于是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稚嫩的秋天》,开启了写书之路。在《走过斑马线》中,他把新闻当诗歌日记来写,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大胆创新,一部诗集就构成了一个大千世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了作家的他仍然学习的脚步不停止,每天坚持读书,每天坚持写作,他还是那个少年读书郎。
现今,刘亚敏已经从事文化工作30余年,在国内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近200万余字,组织编纂了《通城文化系列丛书》,其中《民间俗语》一书收录了通城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万余条,17万多字,更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上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作为通城县通城文联主席,他曾骄傲的说:“这十年,磨出了三把剑。一是文艺队伍团结一致,欣欣向荣;二是一套文化系列丛书打包了通城传统文化;三是古瑶文化拿到了国家级金牌。”也许这就是努力的意义吧,时至今日,他依旧勤奋,带着一腔热血,执笔书梦。
课堂上,刘亚敏还特别分享了自己平时生活中的“副业”:摄影、收藏、书法、画画等等,这些爱好都有助于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他鼓励学生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高雅的兴趣爱好,多读书多看书,多背好诗好句,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有想法就要及时动笔。
在课堂的最后,刘亚敏送给大家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火焰”。他希望有一天,学生们能将自己心中的那一把火燃烧起来,烧得又大又旺。
一整节课下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也有很多的收获,一名同学在课后兴奋地说“我一直很喜欢写一些小故事,虽然我很热爱写作,但是我觉得作家离我太遥远了,通过刘主席的这堂课,我觉得这种距离缩进了,一切皆有可能,以后我将会继续坚持,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说不定以后能够比刘主席更加厉害。”
“这堂课告诉学生一定要有志向,要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为之努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没有兴趣时,更要培养兴趣,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通城,与当前的教育思路相吻合。要成功,要成为状元,要坚持,也要有方法,后悔没有早点听到这样的课,感谢九宫小学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学生有一个学习更多经验的平台,从小启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明确目标。”旁听嘉宾表示。
课后,学生捧着刘亚敏的《走过斑马线》爱不释手。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读书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取的。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璀璨。刘亚敏用真实的经历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此态度求学,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功业可就。
图文编辑|吴滟
责任编辑|熊皓
终审|胡颖
监制|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