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
武汉公示了首批无疫情小区社区
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了
新洲首个无疫情街道
东西湖区首个无疫情社区
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新洲首个无疫情街道
连续23天无新增病例
新洲区涨渡湖街所辖的26个大队及1个社区全部榜上有名,成为新洲区首个无疫情街。
据新洲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最新统计,自2月13日零时至3月7日零时,涨渡湖街已经连续23天无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3天无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发热病例、密切接触者等“三类人员”的非解除者。
沐家泾社区唯一的进出口被严密管控 通讯员王林军 摄
连夜安排车辆
将发热人员送往医院
1月23日,涨渡湖街开始大排查行动,对辖区内所有居民进行信息采集、测量体温、宣传引导等。
“排查结果让我们非常紧张。”涨渡湖街党工委书记雷健镔介绍,当时在家居民有5713人,其中春节返乡人员779人,且大部分是从中心城区返乡的。地处较偏的涨渡湖街一下子站到了战“疫”的风口浪尖。
1月23日晚,涨渡湖街道前方排查人员报告,返乡人员刘某体温异常,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立即采取措施!”街道连夜安排车辆,将刘某送到区定点医院,并对两户居民家属进行体温检查,询问身体状况,详细了解出行路线、接触人员等。
1月24日,涨渡湖街紧急对所有返乡居民家庭实行隔离,加大巡查力度,发现身体异常状况第一时间上报、送诊,并将密切接触者送往区集中隔离点观察,及时切断传染源。
由于实现了早发现、早隔离,全街之后增加的确诊病例大多是被隔离观察的密切接触人员,疫情被严格控制,没有出现扩散。
严格进行封控管理
挨家挨户发放口罩
6日上午,记者在涨渡湖街沐家泾大队看到,一条小路是大队通往外界的唯一出口,路口用帐篷、活动铁围栏隔断,大队干部、民兵、志愿者正在值守,来访者“通关”步骤繁琐:扫健康码、量体温、喷洒酒精消毒,登记人员信息。
大队书记陶俊鹏介绍,大队通往外界的另外两个口子已实行硬隔离,只留下这一个活动出口,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
防疫战斗打响后,涨渡湖街在新洲率先实施“战时”管控:
对所有社区、大队出入口进行封控管理,外人一律不许入内,村内人员没有特殊原因也不允许外出。
全街103名党员干部、160多名志愿者逐一上门宣传防疫知识,发放口罩,消毒消杀。
禁止村民出门拜年、聚餐、打牌,要求返乡人员在家隔离,无事不得出门。
如此严格的封控管理,如何发动村民?如何取得村民的支持?陶俊鹏说,要把风险告诉大家,让大家真正明白“不出门才是安全的”,自觉支持配合封控管理。
集中采购、分户配送
保供应全部送货上门
“李师傅,这是你家的奶粉,包裹已经消毒了。”3月7日上午,新洲区检察院下沉街道干部成芳将从新洲城区取到的快递,送到沐家泾社区李师傅家。李师傅之前在网上购买了两箱婴儿奶粉,货送不到村里,又不能出门自提,只好打电话向街道求助。
防控前期,涨渡湖街蔬菜等物资基本做到自供;后期采取集中采购、分户配送的办法。社区、大队安排志愿者,对接居民需求,集中采购米、油、肉类、婴儿奶粉、尿不湿等生活物资,消毒后送货上门。
沐家泾社区是一个老旧开放式社区,269户880位居民分为三个集中居民点,最远的一个居民点在双柳街道内,是一块“飞地”,有47户居民,与居委会距离近10公里。
社区副主任吴和平主动请缨,专职负责这块“飞地”居民点和另一个居民点工作。因为不会骑电动车,她总是走路往返两个相距2公里的居民点,每天最少4次,检查卡口,测量体温、发放物资……“我的微信步数每天最少都是2万步。”吴和平说,“只要居民安心宅在家里,我们辛苦一点没啥。”
“各社区、大队基本上3到5天集中采购一次,有些个性化、紧急需求,我们专门安排人对接。”雷健镔说,尽全力让群众有需求不出社区、大队。
东西湖首个无疫情社区
疫情发生以来,无一例确诊或疑似
东西湖区第一个认定挂牌的无疫情社区——柏泉街红卫社区共有229户、727人,包含9个村湾,辖区大部分位于东柏路以北,紧邻柏泉新苑社区。红卫社区自疫情发生以来,无一例确诊或疑似病例,一直严格落实管控政策。13名社区工作人员、1名下沉干部和30多名志愿者全员无休,为社区居民筑起健康保护网。
长江日报记者专程前往,跟随工作人员一起走进村湾,现场探访农村社区如何进行严格管控。
每家每户发温度计
严控出入维持生产
记者驾车从东柏路拐入进村小道,不远处就看到4名志愿者把守路口,防疫宣传信息用本地话在反复广播。进村车辆的证件、随车人员的工作证明以及健康码均会仔细检查,还要测量体温。
记者进入时,前面正好有一辆面包车载着数人前来更换蓄电池设备。因为一位随车人员体温偏高,志愿者立刻让面包车靠边,所有人全部等候,直到反复测量确认无误才予以放行。
“严进严出是最基本的原则。”红卫社区书记黄海涛说,整个社区设置了17个围挡,只留一个进出通道。红卫社区还想办法采购了一批水银温度计,发给各家各户。每天上午下午,居民都会自行测量一次体温,在微信群中报备。对于部分独居老年人,则由志愿者登门测量。
红卫社区坚持每天记录居民体温数据 长江日报记者林坤 摄
生活物资、药品和米菜粮油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居民向社区按需下单,然后由工作人员统一外出购买、消毒后发放。
接到居民需求,黄海涛立刻走出社区服务站 长江日报记者林坤 摄
“我们的难题在于有个村湾类似‘飞地’,跟其他社区混在一起,很难通过封路来管控人员流动。”社区工作人员刘锁口中的这个村湾,名叫丰李湾,有64户、179人,与茅庙集大队的辖区住户犬牙交错。为了管好这个地方,黄海涛每天都要带着同事在里面巡逻,防止外来人员进入。
在记者跟随巡逻队进村的过程中,有不少村民碰到黄海涛都主动要求测量体温。还有村民打听几时能出门,自己在江夏承包了鱼塘,黄海涛一边安抚,一边讲解相关政策。
工作人员在丰李湾为居民测量体温 长江日报记者林坤 摄
红卫社区是一个农村社区,主要养殖四大家鱼,还有部分莲藕和水稻作物。“防疫和生产都不能耽误”,黄海涛说,社区在东西湖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已经建立起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为养殖户解决燃眉之急。“东西能卖出去,不亏钱,我们在家才待得住啊。”一位王姓村民说道。(长江融媒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