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黎赛明)播下一颗“善”的种子,让爱心之根绵延生长。通城县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首秋,坚持二十多年如一日行善事,帮助困难群众,慰问孤寡老人,资助特困学生,把雷锋精神贯彻于一生,教育后代尊老爱幼,永葆善心。
塘湖镇福利院居住着40多位孤寡老人,在党的政策支持和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他们生活得很开心。尤其让他们期待的是每年大年三十都会有一群特殊的客人来福利院陪伴吃团圆饭,度过一年中最温馨的时刻。
塘湖镇福利院老人 汪河兵:黄首秋主任每年大年三十会跟我们吃年夜饭,还给我们这些老人每人发一个红包,对我们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我们福利院的老人都很感激他。
黄首秋之所以每年大年三十到福利院陪老人吃年夜饭,是源于他小时候家境贫穷,得到过街坊邻居的帮助,正是基于此,让他从小怀有一颗善心。1991年,担任原黄袍乡副书记的黄首秋了解到很多孤寡老人没有安生之所,便萌生了建设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安家的念头。并积极行动,向县直有关部门筹集资金,在红河发电站位置建造了原黄袍乡第一家福利院,所有的孤寡老人都是他和民政干部一起送进去的,当时的条件很艰苦。
通城县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首秋:那些人住进去之后,虽然说有吃有住,但是这些人在福利院,真的是慢慢地等死。
单解决孤寡老人的吃住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他们老有所乐,看到生活的希望。于是,黄首秋牵头建立了福利院运作管理机制,将老人分成几组发展养殖业和福利院的后勤服务,劳动充实了他们精神上的空虚,福利院也实现了自给自足。
2003年,福利院搬到原黄袍乡政府所在地后,黄首秋仍一直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每年大年三十他都要携妻子儿女到福利院给老人拜年,买上礼品或给每个老人准备红包,亲自送到他们手中。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
通城县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首秋:我说这件事(到福利院慰问老人)每年都要做,除非我不在了,这件事我一定要求他们去做。在敬老这一点,我坚持言传身教,主要还是起一个导向作用,关键在教育子女。
右三为刘金霞
2004年,塘湖镇郭家村的刘金霞,一家五口住在一个不到60平米的瓦房里,父亲一年靠做苦力活挣来的400元工资供自己和两个妹妹读书。刘金霞从小学习刻苦,当年拿到了通城一中的录取通知书,这本是个让人振奋的消息,但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的危机。
通城县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首秋:刘金霞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真是家徒四壁,他们家没有灯,都是在楼梯上读书。
当时,担任原县经管局局长的黄首秋多次到她家探望慰问,主动承担了她高中的学费和生活费。2007年,刘金霞考入大学后,黄首秋也是经常去学校看望她,对她的帮助没有间断。转眼已过16载,刘金霞已成家立业,每当回首这段往事,全家对他感激不尽。
塘湖镇受资助者刘金霞:高中三年,黄大叔不仅在我的学费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中的鼓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每两周他都会定期来学校看我,每次都给我补贴一些生活费,带来一些牛奶,水果等食物。在我上大学后,他也是经常去学校看我,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资和支援,更是满满的关怀和爱。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黄大叔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我。
黄首秋帮助困难群众的事例远不止这些。10多年前,他在麦市镇冷塅村驻村的时候,有位名叫吴金华的村民,是个残疾人,家境非常贫困,妻子在生完孩子后没多久就去世了,孩子也有点智障。黄首秋对他家的遭遇深表同情,找到县直多家部门为吴金华筹钱,帮他重建了新房,并且自掏腰包为他的新家购置了床、被褥、衣服等生活用品。
麦市镇冷塅村村支部书记 刘艳娥:当时吴金华是我村最困难的一户,黄主任主动选择对他家进行帮扶,在了解到他家存在住房困难时,到处想办法帮他建了一层新楼房,帮他解决了住房困难。
塘湖镇大盘山有位老人,他的妻子因痛风已走不了路了,这两年,黄首秋托熟人每年都从山东寄两次药给她,帮助她减轻疾痛。这位老人收到药后,多次到黄首秋家表示感谢,支付帮她买药的钱。而黄首秋总是说,我既然买药给你,我是绝对不会收你的钱,否则我就不会买。
通城县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首秋:这些年我帮扶了一些贫困户,在单位正常慰问活动之后,如果碰到病患和遭灾的人,我都是自掏腰包,用自己的钱还是心安理得。我做的这些事都是我力所能及的事。
年年春风里,岁岁吐芳华。现年57岁的黄首秋快到了退休年龄,但他行善的脚步却没有停止,他用感恩之心温暖他人,用自身行动回报社会,用言传身教将善心代代相传,诠释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是新时代的一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