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覃林】村级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其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的成色与质量。近日,通城县石南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聚焦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一关键课题,通过持续探索并做实“党员中心户”机制,将组织根系深扎村湾院落,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循环”,使党组织在引领发展、服务群众中焕发强劲生命力。
精准定位,织密组织体系“微网格”
石南镇在各村普遍建立“村党支部——村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架构,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村民家门口。党员中心户从群众认可度高、带头能力强的党员中遴选产生,成为政策传达的“广播站”、民情反馈的“感应器”、矛盾化解的“前哨岗”。
这一机制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活力。例如在仙姑村鲁湾党支部,退休村干部胡梓龙主动担任党员中心户后,发现十四组存在缺乏公共活动场所的问题。他不等不靠,挨家挨户走访动员,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解,最终带动村民自发筹资10余万元建成了村民活动广场。从项目动员到施工监督,他全程参与,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真正成为了群众身边信得过的“自家人”。

明晰职责,推动发挥先锋作用“常态化”
党员中心户并非虚衔,而是有着明确职责范围的实干岗位。他们的作用体现在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
在政策宣讲方面,各村屋场支部的党员们通过“屋场连心会”,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村湾改造政策,把复杂的政策条文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乡土语言,成功消除了群众疑虑,凝聚了共建合力。
在矛盾调解方面,樊店村的黎静贤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对于组内因宅基地、田间管理等引发的纠纷,总能第一时间介入。她秉持“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用乡情乡理耐心劝导,将许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邻里和谐。
在产业带动方面,杨山村的胡阳志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广“元胡——优质稻”轮种模式,使土地效益提升近三成。他优先吸纳脱贫户务工,在2025年采收季带动十几户脱贫户每户增收1500余元,并主动分享技术,打通销售渠道,真正让“小豆豆”成为群众致富的“金豆豆”。
在环境整治方面,石马村的卢光财不仅以“铁面”监督村务财务,更以“汗水”投身环境整治。他每周参与志愿清扫,带头清理臭水沟、杂草丛等,用实际行动感召村民,使“村里环境就像自家院子”的观念深入人心。

健全机制,保障中心户“能干成事”
为确保党员中心户机制持续有效运转,石南镇各村党组织着力强化支撑保障。通过定期组织中心户参加政策理论、农业技术、群众工作方法等培训,不断提升其履职能力;将党员中心户的工作表现纳入党员积分管理和评先评优体系,有效激发内在动力。牌合村党总支书记胡秀华通过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让每位党员都能在具体岗位上发挥作用;同时在信息、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为党员中心户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例如虎岩村下漂垅屋场在共同缔造中,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在动员群众、协调事务中的作用,保障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成效显著,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党员中心户”机制的深入实践,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实质性增强。在花亭村,党员中心户带头筹工筹劳、参与产业服务,成为村民信赖的“主心骨”;在柏树村,胡仲豪同志作为党员中心户,创办谷酒厂带动脱贫户就业分红,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该机制有效扭转了“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生动景象,构建起“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共治共享新格局。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关键在于让组织体系活起来、让党员作用实起来。通城县石南镇以“党员中心户”这一小切口,做实了基层党建的大文章。实践证明,将组织的根系扎深于群众之中,让党员的先锋作用显现在日常之处,就能有效激活乡村振兴的“末梢神经”,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确保乡村振兴的“列车”行稳致远。

编辑|胡文婷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