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柯意 宋凯凯】在通城县大坪乡,广袤的地域上村落星罗棋布,连片的林地郁郁葱葱,复杂的地形给火灾与各类安全事故的处置带来了重重困难,“到场慢、视野窄、管控难”等问题一度成为基层安全治理的痛点。然而,如今无人机正凭借其独特优势,从科技装备华丽转身,成为基层安全处置的“空中尖兵”,在火情巡查、隐患排查、事故溯源等工作中大放异彩,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能。

传统巡查之困:效率低下的现实难题
大坪乡地域跨度大,农田、林地与村落相互交织,传统的地面巡查模式在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监测等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效率极为低下。尤其是在偏远区域,监管存在盲区的问题十分突出。以森林防火为例,以往工作人员只能驾车或步行进行巡查,这种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很难及时发现那些隐蔽在树林边缘、沟渠旁的焚烧点。一旦火情发生,往往因发现不及时而错过最佳处置时机,导致火势蔓延,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无人机破局:高效巡查的科技利器
无人机的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大坪乡传统巡查模式的困境。在防火关键期,工作人员只需操控无人机沿着农田、林地网格航线飞行,短短1小时就能完成500亩区域的全覆盖巡查,效率较人工巡查提升10倍以上。无人机凭借其灵活机动的特点,能够迅速到达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第一时间锁定隐蔽火情,为早期处置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这一改变,使得森林防火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发现,大大提高了火灾防控的能力。
应急场景显威:不可替代的多面能手
在具体的应急场景中,无人机的应用价值更是不可替代。当火情发生时,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就像一双锐利的眼睛,能够快速锁定火点位置、火势大小以及周边可燃物的分布情况,并将实时画面回传给指挥中心。这使得工作人员无需因不熟悉地形而盲目靠近危险区域,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若火势蔓延至田地、村落,无人机还能持续跟踪火势的蔓延方向,为地面消防力量规划最优灭火路线,同时提醒村民有序疏散,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此外,无人机还具备穿透烟雾识别暗火的能力,通过喊话器可以远程传递疏散指令,无需人员深入险境,保障了救援人员的安全。其拍摄的高清影像和数据,还能为火灾及其他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原因分析提供客观的“空中证据”,有效避免了人工勘察不全面引发的纠纷。在十一等旅游高峰期,无人机还可对辖区道路路况进行巡飞,为交通疏导、游客分流提供决策参考,确保旅游秩序的安全有序。
破解应用难题: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创新
要让无人机真正成为基层安全的“守护者”,关键在于破解“会用、能用、快用”的难题。大坪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联合乡应急管理办公室、农技站开展定期培训,让村干部、应急队员掌握无人机基础操作、维护技能,并针对防火、防汛等高频场景开展专项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另一方面,探索“乡级统筹 + 村级联动”的管理模式,由乡级统一采购、维护无人机设备,在沙口村、大九房村设立应急联络点,确保焚烧点、事故点出现时,能就近调度设备快速响应,实现“分钟级”到场处置,大大提高了应急反应的速度。
科技赋能未来:基层安全治理的新征程
从“地面巡查”到“空中监管”,从“经验处置”到“数据支撑”,无人机正重新定义大坪乡安全治理的效率与精度。这一“空中侦察员”不仅有效破解了基层安全监管的诸多难题,更在筑牢森林防火、应急处置等基层安全防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望未来,大坪乡将持续优化无人机应用场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基层治理。

编辑|周梦珍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