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张哲铭】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故宫博物院,参观了“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强调“让故宫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红墙黄瓦映初心,百年文脉续新篇。这座矗立在北京中轴线之上的文化地标,不仅是凝固的历史坐标,更是流动的文明载体。从昔日皇家禁苑到今日全民共享的文化殿堂,故宫的百年变迁,恰是中华民族守护文明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缩影。
守护故宫,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翻开故宫的百年史册,每一页都写满“人在文物在”的赤诚与坚守。1933年,面对日寇铁蹄,故宫人带着近两万箱文物踏上南迁之路,从华北到西南,越秦岭、渡长江、穿蜀道,在枪林弹雨中守护国宝周全。十面石鼓历经轰炸、车祸却完好无损,《清明上河图》在颠沛流离中依旧光彩夺目,这场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的文物迁徙,创造了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如今,故宫“文物医院”里,修复师们用3D打印技术复刻雕花构件,用显微技术修补古画裂痕,延续着“最小干预、最大保护”的匠心。从南迁时的“以身护宝”到如今的“科技护宝”,变的是保护手段,不变的是对文明的敬畏——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守护,让195万件(套)文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活化故宫,是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一重要理念在故宫得到生动实践。曾经“高冷”的文物,如今以多元姿态走进大众生活:故宫文创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设计,让“正大光明”匾额元素出现在笔记本上,使青花瓷纹样成为年轻人喜爱的饰品;“云游故宫”小程序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欣赏《千里江山图》的笔触细节,VR技术带你“走进”养心殿东暖阁感受历史场景;“故宫咖啡”“故宫雪糕”等跨界产品,让文化消费有了温度与趣味。更令人欣喜的是,“百年守护”展览中,《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国宝展出引发观展热潮,孩子们在青铜器前听讲解员讲述商周历史,年轻人用镜头记录红墙下的四季流转——当文物不再是玻璃展柜里的“老古董”,而是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体验,传统文化便真正融入了时代血脉。
传播故宫文化,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故宫早已超越一座建筑群的意义,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文化窗口。近年来,故宫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从“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汇聚全球遗产保护专家,到“故宫文物展”在海外多国引发中国热,再到与国外博物馆合作开展文物修复研究,这座“文化会客厅”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展览中的亚丑方尊、金瓯永固杯等文物,不仅诉说着中国与世界友好往来的历史,更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当外国游客在太和殿前驻足赞叹,当海外学者通过故宫文物研究中国历史,故宫便成为跨越语言与国界的“文化使者”,让世界在读懂故宫的过程中,读懂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与文明智慧。
百年故宫,风华正茂;文明薪火,代代相传。从守护文物到活化文化,从传承历史到走向世界,故宫的每一步发展,都呼应着时代的要求,承载着人民的期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应以总书记的嘱托为指引,让故宫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涵养更多人的文化自信,让这一“世界窗口”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守护与创新中,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董明珠
一审|熊 皓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