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潘琦】近年来,通城县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新要求,以提升党员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打造“理论课堂”“业务课堂”“一线课堂”“廉政课堂”五大载体,推动党员教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理论化”向“实践化”、“被动学”向“主动用”转变,有效激发党员队伍活力,为推动通城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打造“理论课堂”,补钙铸魂。锚定“学”这个重点,通过“第一议题”、读书班、“书记讲堂”“三会一课”和“送学上门”等形式,常态化抓好党员教育培训。依托塘湖红色小镇、马港政治生活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重温通城红色革命历史,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政治忠诚。近三年,红色教育基地受众累计8万余人次。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进村湾、进学校、进园区讲党课,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实现党员教育既盯“关键少数”,又覆盖“绝大多数”。
打造“业务课堂”,强基赋能。严格落实《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根据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党员需求,制定系统的教育培养计划。借助县委党校、乡镇分校等阵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层分批分类对党组织书记、党务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中心户等开展党务知识、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业务培训班50余期。同时,开展“认知自我、认识岗位、认清职责”和“岗位建功、技能比武”活动,由党员代表立足岗位实际谈体会、找短板、谈打算,进一步解放思想,夯实履职本领。截至目前,组织400余名业务骨干上讲台讲业务,在全县营造出浓厚的以讲促学提能氛围。
打造“一线课堂”,学思践悟。以“双报到双报告”、“千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大走访活动和“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等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机关党员下沉一线,通过召开屋场会、敲门入户等形式了解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及时“建账”、主动“领账”、限时“清账”,用为群众办实事的实效检验党员教育成效。并采取“课堂+基地”实训模式,组织农村党员代表深入田间地头、种植养殖基地、共同缔造点开展学习观摩100余场次,并适时邀请科技特派员精准传授产业种植、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技能技术。以“青蓝结对导师帮带”制度为抓手,组织10余名青年党员到项目招商、信访维稳、乡村振兴等一线经风雨、接地气、强本领,切实增强青年党员驾驭复杂局面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打造“廉政课堂”,提神醒脑。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等方式,开展身边反面案例学习。警醒党员干部要紧绷“纪律弦”、系牢“安全带”。截至目前,召开警示教育大会近百场,覆盖2000余人次。组织召开领导干部家属警示教育会议,引导家属常吹“廉洁风”、念好“廉洁经”、算好“廉洁账”。坚持在各级党员教育培训班上安排纪律教育课程,把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纳入培训内容;同时对新提拔重用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任前廉政谈话,以早教育、常教育,潜移默化筑牢思想红线和行为底线。
打造“头雁课堂”,可听可感。挖掘党员好典型、好故事并拍摄宣教片,依托“通城组工”微信公众号开设“党支部书记谈党建”专栏,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举办“书记讲堂”活动,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等内容“同台比武”,“晒”工作成绩、“亮”经验成效、“讲”发展故事、“谈”收获体会,营造出“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带着书记学”的良好氛围。持续深化“一把手上讲台”活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上讲台“练兵比武”,谋划本单位、本行业的发展定位、发展前景和实现路径。今年以来,已举办5期活动,10名“一把手”登台授课,既激活了学习和干事创业动能,又提高了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编辑|董明珠
一审|熊 皓
二审|黎赛明
三审|皮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