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胡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视为发展追求,深入调研、畅通渠道、协同共治,让“十五五”规划满载民情民意,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俯身细心察民情,精准施策解民忧。调查研究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更是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必修课”。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生诉求的“晴雨表”。从焦裕禄顶着风沙在兰考查风口、探流沙,用脚步丈量兰考大地,摸清“三害”症结;到黄文秀扎根百色大山,走遍村里所有角落,手绘“民情地图”掌握贫困户需求,一代代共产党人用“俯身向下”的姿态,诠释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深刻内涵。如今,党员干部更需传承这份“调研基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在家长里短中听出群众的“心里话”,在田间劳作中发现发展的“堵点事”,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工作的“任务清单”,让每一项决策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每一个举措都直击民生痛点。
耐心纳谏听民意,长效服务暖民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民生工作的成效,从来不是靠“自我评判”,而是由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来衡量。畅通民意渠道,就如同为民生工作装上“助听器”,能让政策制定更贴合群众期盼,让服务供给更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回溯历史,战国时期齐威王广开言路,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最终成就“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治世;放眼当下,从“12345 政务服务热线”24小时倾听群众诉求,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到社区“议事长廊”“居民恳谈会”搭建起“家门口”的沟通平台,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些实践无不证明:只有把民意“直通车”开到底,才能让民生服务“不打烊”。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既要善用线上平台拓宽民意收集渠道,也要巧用线下阵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更要建立民意办理“闭环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跟踪问效、一抓到底,用“久久为功”的坚持,把民生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凝心聚力汇民智,同心共谱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从“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化解基层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到浙江“千万工程”尊重群众意愿,发动村民自主规划、自主建设,让乡村旧貌换新颜,无数实践深刻印证: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要凝聚起民智民力,就能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工作新局。古人讲“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正是对群众智慧的生动诠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党员干部更要树立“问计于民”的理念,打破“干部干、群众看”的惯性思维,通过“村民议事会”“乡贤座谈会”“线上意见箱”等形式,鼓励群众为产业发展“出点子”、为乡村治理“献良策”、为民生改善“提建议”。要以“空杯心态”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好方子”,让民生工作成为干群同心、携手共进的“连心桥”,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民生幸福的新图景。

编辑|董明珠
一审|熊 皓
二审|黎赛明
三审|皮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