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习博】近期“鞭打快牛”现象引发基层干部热议,能力强、效率高的干部被不断压担子、加任务;效率偏低、主动性不足的干部,反而承担较少工作。这一怪象折射出的是干部管理使用的不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为“快牛”减负增效、给“慢牛”提能增压。
找准根源破困境。“鞭打快牛”其根源在于任务分配机制不完善,考核激励导向不清晰,以及干部管理中存在的路径依赖。部分单位习惯于将急难险重任务反复压给少数能力强、责任心重的“快牛”型干部,而一些能力平平的“慢牛”型干部则相对清闲,长此以往形成了“能干者多劳却未必多得,平庸者清闲却鲜有问责”的失衡局面。摆脱这一困境,首要任务是优化顶层设计,建立更加科学的责任分工与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任务量相对均衡分配,避免过度依赖个体,核心在于强化考核结果的差异化运用。
为“快牛”减负增效。减负的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要让“快牛”从繁杂事务和过度负荷中解脱出来,能将主要精力用于核心任务和攻坚克难上,同时赋予其相应的自主权,在擅长领域鼓励其大胆探索,减少不必要的请示汇报和流程束缚,激发创新活力。要加强支持保障,在工作资源、学习培训、技术手段等方面向其倾斜,帮助其提升工作效率和专业能力。要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其身心健康,建立健全谈心谈话和激励保障机制,对实绩突出者在干部提拔、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让其劳有所得、劳有所誉,使“快牛”既有压力、更有动力。
给“慢牛”提能增压。针对“慢牛”能力短板、动力不足等不同成因,因人施策精准化、差异化制定方案。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实践锻炼、导师帮带等方式,帮助其提升履职能力;通过明确岗位职责、设定清晰的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强化日常管理和过程督导,传递工作压力。针对干部庸懒散的现象,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是硬措施,要严格执行考核奖惩,对经过培养锻炼仍不适应岗位要求的干部及时与其谈心谈话了解实情,对工作长期不见起色的要及时进行组织调整,屡教不改者年度考核评定为“不称职”或给予免职处理;对愿意改进、取得进步的则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激发“慢牛”的内生动力。
通过均衡分工促公平、精准引导激活力、正确导向树标杆,才能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营造“把自己交给工作、把进步交给组织、把评价交给群众”的良好氛围。
编辑|胡文婷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