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在调研时发现,如今在安徽,低空产业已经可以做到从空域申请、航材审批到气象情报等流程实现“一窗办”,一个月就拿齐证照。产业如何快速培育和发展?
这是一款非常酷炫的飞行汽车,它不仅造型非常科幻,而且也是未来城市空中出行的主角。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这种分体式的设计。在陆地上可以像汽车一样跑,如果要起飞的时候,它也可以脱离下半部分的车体,上半部分的这个飞行结构可以独自振翅高飞。它不仅有固定翼,还有旋翼,无需跑道,就可以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
近年来,各种飞行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催生出巨大的低空经济市场。但是,空域航道的规划、相关证照的申请等高门槛让不少想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团队一头雾水。
安徽省是全国第三个、长三角唯一的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为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成立了安徽省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构建了智能化、规范化的低空航行服务体系,为想要进入低空飞行领域的企业提供指导。主要为低空通航用户提供空域计划申报、处理飞行计划动态,为通航飞行活动提供航空气象、航空情报、飞行监视等“一站式”服务。
安徽省飞行服务中心运行负责人刘金晶表示,飞行服务站会系统性指导企业需要关注哪些行业的法律法规,指导用户按照行业要求办理相应的资质,让用户少走弯路,节约了时间成本。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处处长许海军介绍,在应用场景上,他们发挥标杆场景的牵引作用,开通无人机医疗物资配送、轨道巡检、景区外卖配送等120多条航线。2025年上半年,全省通航飞行2.2万架次、6600个小时;无人机飞行约1700万架次、171万小时。
目前,安徽省低空经济初具规模,全省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570余家,在2024年营收突破550亿元,增长21.3%,居全国前列。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车网互动 移动发电站破解用电高峰难题
除了低空经济,制造业里的新质生产力还有很多。在采访中,一种新型“车网互动”的供能模式让记者大开眼界。电动汽车化身“移动发电站”,新型充电桩可以把闲置在车里的电“倒”回电网,缓解用电高峰电力紧张局面。
近日,我国首次“5G+量子”虚拟电厂精准调度的“车网互动”规模化实测在合肥举行。全市超6000辆次新能源汽车通过有序充电、反向放电、邀约充电等形式进行互动,互动电量达2.8万度。
这个充电站与众不同,说它与众不同是因为电站它不只是可以充电,同时还是一个小型的发电站。这个车的充电口上虽然插着充电枪,但此刻电能却并没有进到车里,反而是把车里电池的电源源不断地抽出来,然后通过充电桩送到电网上,满足用电高峰时的用电需求。
和其他充电桩不同,充电桩上写着V2G这个V就是交通工具各种车辆的意思,这个G就是电网的意思,中间这个2它有着双向的意思,就是既能从电网往车里充电,也能从车里抽出电来往电网上送。
在夏季迎峰度夏或是冬天供暖高峰时,电力非常紧缺,但是如果为了满足用电高峰而大量的建设,电力设施又会造成巨大的浪费。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000万辆,如果把其中的一部分用来参加这种充放电,就相当于大量的电动汽车全都变成了一个个移动的分布式储能电站。
这样一来,既避免了电力设施的大量重复建设,同时又能完美地解决电力高峰时的用电需求。而在这一充一放之间,受益最大的其实是车主。车主可以在用电低谷的时候,花3角一度电来充电,车主把电放到电网上的时候,价格是2元一度,也就是说一度电就能挣上1.7元。
国家能源局计划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试点示范,力争2025年底前在9个示范城市建成30个以上的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
机器人加速“上岗” 快步融入生活工作圈
智能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是训练机器人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特别是结合大模型后,人机互相学习的过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是一个采训推一体机器人,它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工业领域的零部件抓取。它的双臂非常长,完全仿照人的肩膀、肘部和手部的动作。它的胳膊有7个自由度,手臂自由的开合,左手上、右手上,它的自由度非常大,几乎感觉不到延时。
这些“钢铁员工”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测试产品。记者在一个变电站看到,机器人在真实工作岗位已经正式上岗了。
工业机器人可以在极端天气或是有害气体弥漫的危险场景中替代人工来进行巡检作业。和上一代产品相比,它不仅能够完成巡检任务,还能够进行检修作业,人工巡检所需要完成的插、拔、拧、扭、推等动作他全都能完成。它可以根据需要搭载多个6组小型机器人,它们各有分工,大机器人主要在地面完成作业,这种六足的小型机器人就会像蜘蛛一样钻到地下的管道或是电缆沟里作业,它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搭载温度、湿度、气体监测等传感器,依托背后强大的大模型来完成智能巡检,巡检效率和人工相比提升了10倍以上。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