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康】秋日的隽水大地,因一场人才盛事而活力迸发。9月15日至21日,以“才聚咸宁 共建支点”为主题的咸宁人才周通城系列活动成功举办。通城县作为本次人才周启动仪式的承办地,以一系列层次丰富、亮点纷呈、务实高效的活动,集中展示了通城县“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真心爱才”的坚定决心与丰硕成果,成功奏响了一曲以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赋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雄浑交响。
搭台聚智,共筑发展“新高地”
9月18日,2025年咸宁人才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通城县企业创新中心隆重举行,为整个人才周活动拉开大幕。活动现场,咸宁市“人才会客厅”、“国科新材料(通城)成果转化中心”、“通城县电子信息产业学院” 三大人才平台正式揭牌,为人才搭建起施展才华的“梦想舞台”。更引人注目的是,14个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文旅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合作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其中,通城与湖北大学、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达成的校地人才共育项目,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构建起“引育用留”的有效闭环,为咸宁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能。
精准滴灌,赋能产业“主战场”
通城县此次人才周活动绝非“大水漫灌”,而是紧扣“打造绿色高端区域性制造业强县”目标,开展精准滴灌。产学研融合纵深推进: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与玉成陶瓷、恒盛有机硅等本地企业牵手合作,签约总额超300万元,推动“高校智慧”与“县域产业”深度融合。专题研讨把脉问诊:新材料发展交流专场邀请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专家解读产业发展趋势;中药材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则请来中科院专家,为通城10万亩中药材产业的提质升级提供前沿指导。金融活水精准滋养:金融机构政策解读会面向科技型企业推出“人才贷”、“创业贷”等专属产品,破解创新创业的“资金之渴”。这一系列组合拳,直击产业升级要害,凸显了通城以人才链赋能创新链、支撑产业链的清晰思路。
筑强平台,打造育才“强引擎”
平台是人才集聚的基石。通城县着力打造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发展平台。科技小院扎根乡土:“通城油茶科技小院”在塘湖镇揭牌,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跨区域联盟协同发力:牵头成立鄂湘赣(通平修)毗邻地区电子商务人才联盟,打破行政壁垒,通过“专家带徒”模式为三地培育电商骨干超百人,探索出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新路径。职业教育订单培养:通城县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开启“3+2”培养模式,2025年秋季已招录30人,实现“本地生源、本地培养、本地就业”,为产业发展储备了坚实的技能人才基础。
优化生态,营造近悦远来“好气候”
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发展生态的竞争。通城县在“软环境”上做足了文章。服务关怀无微不至:开展“专家人才健康行”活动,邀请省级医疗专家为人才和高龄老人提供义诊服务,并将优质医疗资源延伸至基层,实现了“引才”与“惠民”的双赢。精神文化丰富多彩:成功举办鄂湘赣黔边体育舞蹈千人展演,来自四省20余市县区的舞者同台竞技,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更营造了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同心力量广泛凝聚:党外人才“同心向党·岗位建功”大思政课上,6位优秀代表分享岗位故事,激发了各行各业人才投身通城建设的豪情。此外,“千名劳模工匠助企行”等活动,则将人才的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企业发展实效。
夯实根基,织密乡村振兴“人才网”
县域发展,乡村振兴是重要一环。通城县高度重视基础性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时代“新农人”:投入55万元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计划培育146名粮油生产经营主体带头人,组织农技专家深入晚稻灌浆期田间进行面对面指导,将技术送到生产一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据统计,本次人才周期间,通城县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2场,吸引23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提供优质岗位9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60人,发放人才补贴134.55万元。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通城人才工作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的生动实践。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2025年咸宁人才周虽已落幕,但通城县尊才、爱才、用才的乐章正进入高潮。通城县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优化人才生态,让更多“千里马”在隽水大地上竞相奔腾,为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贡献更多通城力量。
编辑|胡文婷
一审|熊 皓
二审|黎赛明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