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康】9月29日,通城药姑山古瑶村景区即将焕新开园。作为开园重头戏的大型沉浸式民族史诗《瑶望千年·云歌》目前排练进展如何?有哪些不容错过的亮点?今天,记者提前探访瑶望千年广场,直击演员合练现场。
傍晚7时,夜色浸染下的瑶望千年广场雾气氤氲,光影交错。环形剧场内,演员们正沿着水幕环绕的通道反复排练迁徙场景。
大型沉浸式民族史诗《瑶望千年·云歌》总导演 刘伯安:我们整个剧场是一个围合式的圆形剧场,不做传统的观众席和传统的舞台,我们把观众请到场地中间(近距离、沉浸式观看演出),演员的表演会在整个环绕的360度的山水实景的舞美装置里面,甚至会插入到观众里面,去跟他进行零距离的互动和表演,希望能给来体验这场演出的所有的游客一个全新的不同的体验。
导演口中“全新的体验”,源于对瑶族文化根脉的虔诚致敬。创作团队从药姑山的山水传说中汲取灵感,让古老文明在舞台上真实可感地焕发生机。
大型沉浸式民族史诗《瑶望千年·云歌》总导演 刘伯安:首先我们从剧本的角度,所有的文本是出自于《盘王大歌》以及《过山瑶》等古籍,编剧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去收集这些素材,然后从中汲取养分。从音乐层面我们大量地采集了当地的一些古歌的元素,然后进行音乐的创作,作为我们音乐创作的一个支撑。整个的服装也是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因为瑶族迁徙产生了非常多的支系,所以我们去考证了所有瑶族支系,包括过山瑶、蓝靛瑶、白头瑶等等。
据悉,全剧以瑶族千年迁徙史为叙事主线,单场时长约40分钟。而这场追寻之旅的终点,将不设传统的谢幕帷幕。届时,演员将邀请所有观众围拢至舞台中央象征家园与团聚的“火塘”周围,在充满生命律动的拍打舞节奏中,共同完成从“观演”到“参与”,从“客人”到“家人”的身份转变。
文化为魂,确立了演出的精神内核。而要将“千家峒”的传说、垒石文化的智慧在药姑山的夜色中鲜活地树立起来,则需要技术为之铸就骨骼。
大型沉浸式民族史诗《瑶望千年·云歌》总制作人 王寅峰:技术方面,我们通过移动轨道廊桥、开合牛头门、水火特效、花车道具、威亚、无人机等技术加持,完美呈现古瑶从远古迁徙到现代传承的壮阔历程。
厚重的文献考据与采风成果,除了灯光、音乐的加持,更需要演员们带着对文化的敬畏与角色的投入。
饰“刀山少年”演员 彭永鑫:在剧中我作为一个刀山少年的角色,为了打磨好这个角色,就爬杆的这样一个动作,(每天至少)连续练习两三个小时。
全体演员已排练一个月,日均训练超过12小时,只为将最完美的演出呈现给观众。
饰“现代寻根人”女演员 郑礼荣:虽然说我们排练会比较辛苦,但是因为我们想把这里的文化发扬,让大家都知道,所以说我们觉得辛苦是值得的,而且我们也为能发扬文化而感到开心。所以说在接下来的排练中,我们会更加努力,把最好的效果呈现给大家。
这场融合现代科技与古老记忆的史诗大秀,将成为连接千年时光的桥梁,带领每一位见证者穿越山海,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9月29日,让我们走进药姑山古瑶村,在真实与光影之间,感受一个民族走向新生的磅礴史诗。
编辑|周梦珍
一审|熊 皓
二审|黎赛明
三审|皮江星
(购票通道-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