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付婧烨】在鄂南大地上,一张不动产权证书的变迁,浓缩了通城县十年间为民服务的深刻变革。通城县不动产登记中心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和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将昔日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转化成了便民利企的“亮点”“通途”,在数据跑腿与民生温度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党建引领,跑出改革“加速度”
改革要有成效,速度是硬标准。通城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将党旗插在服务最前沿,以“红色登记”引擎驱动效率飞跃。企业转移登记实现“缴税后1小时极速发证”,速度较2020年提升20倍,令人惊叹。打破地域壁垒同样是关键一步,作为武汉都市圈先行者,中心与9个地市共建通办网络,让企业群众享受了215次“零跑腿”的异地办证便利。更具突破性的是“验登合一”改革,项目验收与产权登记同步落地,企业办证周期因此压缩了90%,源头创新树立了行业典范。
2023年6月14日,通城县首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成功颁发。
情系民生,传递服务“暖温度”
改革的深度,最终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温度上。中心聚焦历史遗留“硬骨头”,五年攻坚,成功化解“瑞景宏图”“九宫小区”等23个棘手项目,6421户居民终于告别“无证岁月”,拿到了期盼已久的“红本本”。为了让服务触达“最后一米”,中心构建了立体服务网络:“交房即交证”惠及1862户业主,实现“一手钥匙一手房本”的安心;“鄂惠登”服务队年均上门600余次,将服务窗口搬到老弱病残群众的炕头;“入学宝”房查则终结了家长们为学区证明奔波的“马拉松”。在广袤乡村,农房发证“应发尽发”,颁证率从2020年的23.8%跃升至100%,46783本证书的颁发,不仅确认了产权,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2024年10月26日,地质花园住户送锦旗至通城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感谢中心帮其化解不动产“登记难”遗留问题。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新生态”
科技是提升服务能级的核心支撑。通城县不动产登记中心依托三级智慧平台,重塑服务生态。其核心“一网通办”中枢系统,打通了住建、税务等12个部门的数据壁垒,线上业务量从2021年的3215件激增至2025年的1.2万件,网办率提升275%,群众办事“少跑腿”成为常态。创新不止于此,中心开创“不动产+水电气视网”五联过户服务,群众只需填一表,即可办妥六件事,累计服务超1.5万户;联动公证处实现继承登记1日办结,精简材料70%;婚姻登记与房产变更“零证明”核验,每年减少证明2.3万份。在探索产权新形态方面,中心完成全省首批林权抵押登记,撬动融资3.1亿元,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开辟了新路径。
2024年12月26日,通城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到大坪乡上门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业务。
十年深耕结硕果,扬帆再启新征程
十年磨一剑。通城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累计颁发的六万本产权证书,背后是158亿元融资活水浇灌企业希望,是农房发证托起乡村振兴梦想,更是“一小时办结”“五联过户”等32项创新举措刻下的为民刻度。从曾经的“跑断腿”终点,蜕变为如今“数据代跑”的起点;从历史遗留问题的“泥潭”,蝶变为产权新生的“沃土”,通城不动产登记的改革画卷令人瞩目。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通城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改革火炬高擎,目标清晰:依法登记、保护产权,历史遗留问题动态清零。中心将持续以智慧登记体系架起便民连心桥,以有温度的服务铺就利企快车道,为通城打造绿色高端区域性制造业强县贡献“通城登记力量”。
编辑|周梦珍
一审|熊 皓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