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琳 郑侃明】向家村位于通城县四庄乡,距县城20公里,区域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共631户2514人。近年来,该村以15名中心户长为重要力量,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户长接单”机制、上门服务举措、群众考核制度以及组织村民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指尖上的响应:微信群里架起连心桥
“三组晒谷场的路灯不亮了,晚上农忙回来太不方便!”清晨,向家村“村组议事群”里出现了村民金水平的诉求信息。10分钟内,三组中心户长金加望即作出回应:“已记录,上午将联系电工师傅检修,确保今晚恢复照明。”此类互动,每日在向家村8个村组微信群中频繁发生。
村里依据片区将15名中心户长划分责任范围,每个微信群均有专属户长负责处理信息,村民诉求提交方式从“上门反映”转变为“线上提交”,户长响应模式从“等待通知”转变为“即时接收”。去年秋收期间,暴雨造成部分农田积水,七组村民在群内上传现场视频后,中心户长何俊明迅速组织8名村民开展开沟排水工作,3小时内便排除了险情。据统计,微信群运行以来,累计接收村民诉求59件,办结率达98%,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有效解决了以往“小事拖延、大事难办”的问题,实现了“小事快办、难事联办”的常态化运行。
脚板下的服务:多跑腿换来少操心
“这是您需要的降压药,我已按照说明书分好了早中晚的剂量,放在这个小盒子里。”中心户长杜玉霞携带药袋前往留守老人皮爱平家中,在协助老人整理药盒的同时,询问其身体状况。在向家村,像杜玉霞这样提供上门服务的中心户长共有15名,他们的服务覆盖全村,重点关注9户留守老人和2名留守儿童。
78岁的独居老人徐秋华记忆力较差,时常忘记缴纳电费,中心户长李三国每月代为缴纳后,会将票据送至老人手中;留守儿童李志凌的父母在外务工,中心户长李三国每周照看他学习和生活情况。徐秋华表示:“以前办事需要跑多次,现在户长上门服务,为我们老人提供了很大便利。”去年冬季寒潮来临之际,中心户长们逐户检查老人住房的保暖情况,为10户老人添置了棉被,保障了老人的冬季生活。中心户长通过增加自身工作量,减少了群众的办事负担,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工地上的引领:带头蹚出增收渠
今年,向家村争取到以工代赈项目,主要内容为村内水渠修建和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启动后,中心户长主动承担责任,成为项目建设的骨干力量。一组中心户长金汉兵不仅率先报名参与,还逐户动员村民:“该项目既能改善水渠设施和基础设施,参与施工还能获得报酬,是切实有利的事情,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在其动员下,共有20余名村民加入施工队伍。
施工期间,中心户长按照分工负责,分别承担人员调配、工程质量监督、材料运输协调等工作。为避免影响农时,他们与施工队协商采用“错峰施工”方式,保障村民既能兼顾农活,又能参与项目建设。村民杜平称:“在工地上工作一天可收入200元,月收入可达4000余元,比外出打零工更稳定。”该项目实施过程中,15名中心户长带领300余名村民参与建设,村民累计增收近148万元,不仅按计划完成了2000米水渠修缮和二、三组的广场硬化任务,还增加了村民收入,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村民增收的双重成效。
心窝里的“尺子”:打分表上见真章
每年年终,向家村村委会都会组织村民对中心户长进行年度考核。村民通过打分表对中心户长的工作进行评价,考核指标包括“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关爱帮扶”“项目带动”等6项,直接反映群众对中心户长工作的认可程度。这种由群众参与的考核方式,确保了评价的公正性,同时也激发了中心户长的工作动力。
考核实行百分制,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村“两委”成员共同参与评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误工补贴直接挂钩。去年,中心户长金汉兵因全年无投诉、服务响应及时,且在以工代赈项目中表现突出,以98分的成绩获评“金牌户长”,获得村里颁发的食用油和荣誉证书;另有2名户长因服务不及时,考核分数低于80分,经约谈后制定了整改方案。“工作成效由群众评判”这一原则,已成为中心户长的工作准则,推动“为民服务”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从微信群的即时响应,到上门提供的贴心服务,从工程项目中的带头引领,再到年终的群众考核,向家村以中心户长为纽带,将治理工作延伸至基层一线,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当前,向家村邻里纠纷减少,村民满意度提升,办事推诿现象消除,主动担当意识增强。
编辑|胡文婷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