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秋,湖北通城,稻浪翻滚的田埂上,200余名保安队士兵列队集结。
他们多数人从未踏足过家乡百里之外的土地,此刻却将目光投向1600里外炮火连天的上海市。
谁也不知,这一去,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刻进民族记忆的丰碑。
1937年8月13日,日寇悍然对上海发动进攻,著名的淞沪会战爆发,中日双方投入了100万兵力。
中国军队虽顽强抵抗,但激战不到1个月,部队兵员损耗极大,不断补充又不断减员,导致江浙赣皖兵源枯竭,于是湖北保安五团通城保安大队1、3两个中队接到任务,驰援上海。
9月8日,1、3两个中队的200多名官兵分别在中队长石美豪和唐棣带领下,步行开赴赵李桥车站,然后乘火车到达汉口一个叫“九栋营房”的兵营,进行了20多天的军事强化训练。
10月初,他们从汉口大智路登火车,经郑州转陇海线,历经5天5夜到达上海真如火车站,被编入88师262旅524团1营,石美豪任3连连长,并立即加入十字桥防御战,抵抗日寇进攻。
10月26日,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1营官兵420余人留守闸北四行仓库,对外宣称800余人。
为什么会选择四行仓库?作为当时上海金城、大陆、盐业、中南四大银行的仓库,这里不仅墙厚楼高,而且非常坚固、易守难攻。
况且,这里位置特殊——背靠苏州河,南面是当时的公共租界,隔着一条河就能看到对岸的战斗,拿着望远镜就能看清楚战士们的一举一动。
将保卫战选在此地,有意向世界表明——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国军队英勇抵抗,以此来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就这样,通城县保安大队的200多人全部驻守在四行仓库。

在上海四行仓库奋战的中国守军壮士(资料照片)
10月27日凌晨,谢晋元率队进驻,指挥各连排利用仓库物资和沙包修筑防御工事,准备应战。
当日清晨,第一股日军开始向四行仓库进攻。“八百壮士”早有准备,掩体内埋伏的步枪、楼顶上架设的机枪一齐开火。短短十几分钟,20多名日本士兵被全部消灭。
日军不甘罢休,发起一次次丧心病狂的进攻。重型机枪、迫击炮、坦克、炸药……火力不断升级。
“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四行仓库就是我们的埋骨之处!” 谢晋元向官兵传达了“与最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
他还让大家给家人写封简短的遗书,介绍这次战斗的情况和舍生取义的决心。
“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侮辱!”……
他们中有的写给父母、有的写给妻儿,字字血泪,饱含忠勇刚烈之情。
10月28日黎明前,十几个日军偷偷潜至四行仓库墙下,企图用炸药炸毁铁门和墙壁。四行守军发觉后立即使用手榴弹和迫击炮还击,狡猾的日军用两块大铁板护住头部和身体,继续埋设炸药。
千钧一发之际,年仅21岁的敢死队队员、二连四班副班长陈树生身捆数枚手榴弹,从五楼纵身跳下,拉开导火索,与敌人同归于尽。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这是陈树生赴死前,写给四川大巴山老母亲的一行悲怆的血书。
10月30日,激战进入第四天。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等人宣称,将不顾一切后果,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中国守军。
日军封锁四行仓库对外的交通线,在国庆路上架炮向仓库猛烈轰击,步兵则从两翼进攻。谢晋元率部居高临下英勇还击,打退日军一浪又一浪的进攻。敌人在中国守军面前始终无法再前进一步。
中国军队以必死之心浴血奋战。武器装备原本占尽优势的日军,此时围着四行仓库徒呼奈何。
短短4天时间,“八百壮士”以阵亡10余人、伤20余人的代价,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人,展现了视死如归的军人气概。
驻守在对岸租界的英军,曾多次劝说孤军卸下武装、退入租界,承诺保证部队将士们的人身安全。
“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谢晋元坚决拒绝,“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
在激战的四天里,数十万群众汇集在对岸观看。壮士们的英勇不屈极大地鼓舞着他们……来自苏州河南岸的慰问品和慰问信被一次又一次悄悄送进仓库。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八百壮士”毛炎丙亲属颁发的捐赠证书
战斗进行到第三天,市民们突然看到四行仓库楼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旗杆是用6根竹竿捆绑连接而成的。这是家住租界、16岁的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冒死为四行守军送来的。谢晋元命人将国旗升到仓库顶层,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
据当时华东社记者报道:“民众仰首视之,亦显兴奋,对八百壮士忠勇奋发之精神,毅然起敬。”
众多外国记者也隔岸目睹了中国将士的壮举,连续发出战地报道:“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中国军队正在坚决抵抗侵略。”
“八百壮士”孤军奋战的事迹,借助当时上海发达的传媒力量声名远扬,不仅为中国军队后撤赢得了时间,更进一步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抗战斗志,向世界表明了全体中国人抗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当时有歌传唱:“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
“八百壮士”用生命唤起了中华民族同胞团结起来抵抗侵略的觉醒。无数热血青年受到感召,义无反顾地加入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1937年10月30日,抱着必死决心,孤军奋战4天后,谢晋元收到上级命令——率部撤退到英租界。
撤退并非解脱。壮士们被羁押于上海胶州路“孤军营”4年,铁丝网外士兵持枪监视。失去武器的他们创办工坊、组织球赛、学习文化。
租界禁止悬挂国旗,谢晋元遂创立“精神升旗”:每日清晨全体官兵向空中行军礼、唱国歌。
1938年8月,为纪念淞沪会战一周年,孤军坚持升起国旗。租界竟派400余名士兵持械冲入强拆旗杆。为护卫国旗,通城籍士兵吴祖德以胸膛抵挡租界军警子弹,成为“护旗四烈士”之一。
汪伪政权多次威逼利诱谢晋元未果,遂收买士兵。1941年4月24日晨操时,叛徒郝鼎诚等4人以匕首突袭谢晋元,谢晋元身中数刀殉国,年仅37岁。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孤军营的“八百壮士”被押送到国内各地做苦工,有些还被押送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役,直至日本投降方得自由……
他们以战俘之身行卫国之实,用最卑微的生存空间捍卫最崇高的民族尊严。谢晋元在《自勉诗》中写道:“勇敢杀敌八百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长达4年的囚禁,消磨了壮士们的青春,却淬炼出超越时空的精神符号——
于国家:他们证明,尊严不取决于枪械在手,而根植于脊梁挺立;
于后世:从四行仓库的弹孔到孤军营的铁丝网,苦难从未终结英雄叙事,反而让牺牲更显悲壮永恒。
抗战胜利后,“八百壮士”中大多数人因为不愿打内战,以“复员”的名义离开了部队,有的带着伤残回到家乡务农,有的带着心痛流落街头乞讨,有的带着压抑学艺自谋生。
此后,回到家乡的幸存者因种种缘由,大多绝口不谈既往的战绩,迁徙外地的也不与故乡亲人联系。
因此,“八百壮士”过半来自鄂南通城县的这段往事,很长一段时间,连通城人自己都不知道。
1980年初,通城县修志人员在收集军事类资料时,从通城档案馆国民政府通城县参议会编写的抗战史料中,发现了1份《参加上海四行孤军通城四十九壮士合传》。
随后,他们查阅了相关史料,发现这份名单很不全面,当时通城保安大队的两个中队200多人奉命前往淞沪前线,并整体编入国民党88师524团1营,而留下来的名单中,却仅有49人。

修志人员根据名单和有关线索调查走访了樊城、周福、卢鸿信等部分健在壮士,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城壮士名单增加到58人。
1991年,咸宁师专(今湖北科技学院)历史系教授丁一得知消息后,与辅导员定光平带6名学生前往通城,对“八百壮士”作了为期10天的调查。
通过他们的努力,通城壮士名单增加到74人。通过调查考证,丁一认为,“八百壮士”实为420余人,其中,通城保安团有200余人奔赴淞沪,参与四行保卫战。
随后,丁一教授根据调研采访成果,对有关史料加以梳理,陆续发表了《通城保安大队·八百壮士·孤军营·其后行踪》等论文,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通城“八百壮士”的关注。
随着媒体的追踪报道,“八百壮士,半出通城”再次扬名天下。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布满弹孔的西墙
2015年8月,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正式开馆,包括仓库西墙等建筑主体在内“修旧如故”。谢晋元之子谢继民、孙女谢骏等相继加入志愿讲解行列,大批通城人多次前往瞻仰。
今年78岁的樊星灿老人是“八百壮士”樊城的后人。近十年间,他已携家人5次前往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只为“铭记历史,将父辈的抗战精神传承下去”。
“有一次县里组织去上海展销土特产,很多当地人听说是‘八百壮士’的后人来了,都争相来购买。原本打算要3天才能卖完的农产品,不到1天就卖完了!”樊星灿的儿子樊子道说。
“八百壮士”的故事一直作为一段佳话在通城流传,2020年电影《八佰》上映后,该县数十万群众观影追忆,泣不成声。
“我选择参军,就是为了追随爷爷的脚步!”今年48岁的胡志全是“八百壮士”之一胡梦生的孙子。在爷爷的影响下,他于1996年参军,成为武警湖北总队某部的一名战士,后来还参加了1998年的抗洪抢险。
如今,胡家这个从战火中走出的家庭,已繁衍至第五代,共158人。
今日通城,县城锡山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纪念碑镌刻着已考证的壮士姓名;柳堤路的“八百壮士”雕塑群巍然屹立;全县现存25处壮士陵墓,每年清明前来祭扫的人络绎不绝,形成“行走的爱国主义课堂”……
八十八载沧桑,苏州河畔弹痕犹在,幕阜山下稻菽又丰。当我们凝视通城档案馆里壮士们泛黄的履历表,聆听专题片中吴祖德护旗牺牲前的呐喊,便读懂了何谓“一寸山河一寸血”。
这群未及弱冠的农家子弟,用生命诠释——家国,是纵身一跃时怀揣的乡土;不朽,是血脉传承中永续的忠诚。
来源:咸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