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戴唯玮】“日子是两个人过的,不是用彩礼堆的”,通城县四庄乡华家村邓球用这朴素的理念,新婚夜退还三万元彩礼,为高额彩礼陋习带来新风。婚后,她更以柔弱的肩膀扛起重担,照顾7个孩子和病弱老人,用行动树立了“夫妻同心抵万金”的新风尚。
2018年,邓球与四庄乡华家村的丁其桂喜结连理。按照一般婚嫁习俗,彩礼动辄就要十几二十万,丁其桂好不容易才凑了三万元。新婚之夜,邓球悄悄将钱塞回丈夫手中,轻声却坚定地说:“往后的日子,靠的是咱俩同心,不在于彩礼多少。” 这话语虽轻柔,却如重锤般敲碎了“彩礼定身价”的陈旧观念。
通城县四庄乡华家村村民 邓球:人们都说彩礼是面子,是金链、银链,可我觉得,金链、银链不如同心链。面子哪比得上两口子踏实过日子,钱攥在手里不如攥在心上,两个人一条心,黄土也能变成金。
夫妻俩同心协力,默默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们各自婚前有孩子,婚后迎来了新生命。不久,丁其桂的哥哥因病离世,留下患有精神障碍的嫂子和两个年幼的侄子。看到他们住在破旧的平房里,邓球心疼地说:“大人的苦不该让孩子受。”从此,她每周都带着侄子们逛街买零食,用自己的零花钱弥补他们缺失的母爱。
四庄乡华家村村民 丁学才:小桂(丁其桂)夫妻俩对父母很孝顺,两个侄子也得靠他们照顾,一家人的负担挺重的。
生活对这位母亲的考验从未停止。丈夫做厨师,收入支撑不了7个孩子的生活。邓球既要照顾孩子,又要跟着丈夫到处奔波做宴席。2023年底,夫妻俩咬牙借钱和人合伙开了“月满楼”土菜馆。眼看刚有点起色,不幸又接二连三:2024年3月公公去世,5月大侄子也走了,邓球几乎崩溃。她强忍悲痛,把小侄子和年迈的婆婆接回了家。“小侄子懂事得让人心疼,只要不下雨都自己去学校。”每当提起孩子,邓球眼里都闪着泪光。
2025年初,婆婆汪细员腰病复发加上血栓,连着做了两次手术。那段日子,邓球忙得像个陀螺:白天在餐馆里端盘子、跑堂,中午得骑上车子赶去医院,给婆婆喂饭、擦身、换洗衣物,晚上回到家,还要给孩子做饭、洗衣,收拾家里的琐碎。
邓球的婆婆 汪细员:做了手术,正月十一去的,二月初五才出院,在那里待这么久,都是她(邓球)送饭给我吃,她对待侄子跟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不管什么东西,两个小孩一起吃。
邓球的丈夫 丁其桂:她对我妈好,对我之前的孩子也好。能和她走到一起,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如今,“月满楼”的门楣上,“最美媳妇”的牌匾闪闪发亮。邓球用退还彩礼的勇气打破了陈规旧俗,用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生活,用无私的大爱温暖了这个曾经伤痕累累的家。她不仅让分散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个屋檐下,更为四庄乡树立了一面鲜艳的移风易俗旗帜。
通城县四庄乡华家村党总支书记 洪浪:邓球的事迹就是一本活生生的移风易俗教材!乡村两级把她家作为“最美家庭”的典范大力宣传,还落实了创业帮扶、老人医疗保障、侄儿在县城第一小学上学等帮扶政策。就是要让良善之举得到回响,让文明新风真正扎根、生长。
从新婚夜悄悄退回的三万元彩礼,到守护7个孩子和病弱老人的日日夜夜;从“月满楼”凌晨升起的炊烟,到婆婆病床前不灭的灯火……邓球用最朴素的坚持,打破了“彩礼定姻缘”的物质枷锁,立起了“心齐抵万金”的真情丰碑;也用行动擦掉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凉薄,谱写了“孝老爱亲”的温暖篇章。
在通城县四庄乡,像邓球这样的孝亲敬老模范共有60位,她们宛如长明不熄的灯火。纵然光芒看似微弱,却温柔地照亮了四庄乡的每一个角落,更在人们心底点燃了关于真情与责任的信念火种。她们的故事向我们诉说:移风易俗从不是空洞的口号,它就蕴藏在普通人每一次不盲从流俗的抉择中,隐匿在每一份为了爱与责任而挺起的脊梁上。当纯粹的真心超越了物质的计较,当厚重的责任温暖了艰难的岁月,这便是支撑我们这个时代最动人的人间星光。
编辑|胡文婷
一审|熊 皓
二审|黎赛明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