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紫涵】7月28日,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第六届知行书苑调研团成员走进通城县大坪乡草鞋村,对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全覆盖家访。首先来到的就是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奶奶照料的黎嘉欣(10岁)、黎嘉豪(8岁)姐弟的家里,这场持续3小时的家访,用真诚的交流与温暖的互动,为留守儿童的心灵注入力量。
七月的午后,烈日炙烤着乡间土路。心理调研团的成员们顶着近40℃的高温,沿着蜿蜒的田埂来到黎家——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静静立在村口,墙皮被岁月磨出深浅不一的裂纹。“吱呀——”一声,调研团成员推开那扇老旧的木门。昏暗的堂屋里,光线从狭小的窗棂挤进来,刚好照亮两个小小的身影:9岁的黎嘉欣正踮着脚,努力够向煤炉添柴,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的玉米粥泛起薄薄一层泡沫,热气混着烟火气在她额角凝成汗珠;8岁的黎嘉豪蹲在墙角,手里攥着根枯树枝在地上涂画,画面里一辆歪歪扭扭的“汽车”正张着翅膀,听见门响,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立刻停手,把树枝悄悄藏到身后,小脸上还带着没擦净的泥渍。
“孩子们太懂事了。”听见动静,正在灶台边忙活的奶奶迎了出来,布满老茧的手在衣服上擦了擦。她从屋角那个掉了漆的木箱里,小心翼翼捧出一本泛黄的相册——塑料封皮早已开裂,里面夹着的照片被摩挲得边角发卷。“这是他们爸妈过年回家拍的。”奶奶指着其中一张:照片里,父母分别抱着黎嘉欣和黎嘉豪,姐弟俩的笑脸像院里的向日葵,只是经过岁月冲刷,影像已有些模糊。
因常年与父母聚少离多,一对姐弟心中积攒了不少未能言说的牵挂。近日,心理调研团成员在走访中关注到这一情况后,鼓励姐弟俩通过恰当方式向远方的父母表达思念与心意,让这份跨越距离的亲情得以更顺畅地传递。黎嘉欣在彩色信纸上写下“妈妈,我今天学会了分苹果”,却迟迟不敢落款。心理调研团成员王彤彤轻轻握住她的手:“要告诉他们,你比苹果更甜呀。”孩子最终用拼音和简笔画完成了信件。黎嘉豪用蓝色蜡笔画了“下雨的心”,心理调研团成员黄渝涵引导他添加“彩虹伞”。当孩子犹豫着添上第一笔橙色时,心理调研团成员黄渝涵大声鼓掌:“看!你的心开始放晴了!”心理调研团成员张紫涵与姐弟在院角埋下玻璃罐,约定“把不开心写下来放进去,我们下次来看有没有变少”。黎嘉豪郑重地放进第一颗玻璃弹珠:“这是代替眼泪的。”
当车队启动时,黎嘉欣突然扯了一下调研团成员王彤彤的衣角,将亲手做的娃娃塞进王彤彤的手里。夕阳把姐弟俩的身影拉得很长,他们挥动的手臂像两株倔强生长的小树。车内的笔记本上,“黎嘉欣、黎嘉豪”的名字旁,多了几行队员的留言:“今天你眼睛里的光,比太阳更耀眼”“下次来,我们带真正的风筝”。
家访结束后,记者采访到心理调研团成员黄渝涵。她表示:“出发前我做了很多攻略,但真正叩开门的那一刻,所有预设方案都失效了。嘉豪躲在我身后抓着我的衣角,我能感觉到他的小手在发抖,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或许不是完美的活动设计,而是一个愿意蹲下来与他们平视的人。”
编辑|周梦珍
一审|周梦珍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