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全:扎根乡土践初心 振兴路上显担当

07-28 16:36   通城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黄浩】在通城县“干部素质提升年”的奋进征程中,乡村振兴一线既是锤炼干部本领的“练兵场”,更是检验干部初心的“试金石”。湖北省“百名好支书”、尖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双全以实干担当诠释初心使命,用为民情怀书写时代答卷,带领群众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富民、和美乡村惠民”的振兴之路。

产业升级谱新篇

晨光微熹,艾草飘香。清晨6点的尖山村,薄雾笼罩的田间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村党支部书记王双全穿着全身洗得发白的衬衫,正仔细查看艾草的长势。这位土生土长的“当家人”,用6年时光将曾经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艾草之乡”。

2018年,48岁的王双全接过村支书重担时,面对的是破旧的村部、涣散的党组织和村民怀疑的目光。第一次党员大会上,他掷地有声:“党员不带头,谁来带这个头?群众不致富,我们怎么睡得着?”从此,他带领党员从修缮活动室做起,一步一步建立起党组织的威信。他创新建立“三个一”工作机制:村组干部每周一次工作例会雷打不动,“两委”班子每月一次理论学习从不间断,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每月一次严格规范。寒来暑往,他的“铁脚板”丈量过村里每一条田埂,敲开过每一户家门,把党的政策化作春风细雨,滋润着村民们的心田。

2022年,县里推广艾草种植遭遇“冷场”。王双全挨家挨户做工作,在同家冲屋场的老樟树下,他给村民老汤算了一笔明白账:“种艾草政府每亩补500元,合作社包收购,比种玉米多赚1500元。”朴实的话语打动了村民,当年就有50多户村民跟着种起了艾草。

“我种了1.3亩的艾草,一次能收1600斤左右,一年可以收2次,亩产总收入3000元左右。艾草非常好种,只需除草、施肥,经济价值也高,现在有企业保价收购,我准备再扩种几亩。”尖山村一组村民徐五民的笑脸,印证着产业转型的成效。

“不能守着金饭碗要饭吃。”王双全带领村“两委”积极谋划产业升级。如今,尖山村已形成完整的艾草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就业100余人,村集体增收18万元。看着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双全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组织“屋场会”听民意,到手把手教技术;从抗旱保苗冲锋在前,到谋划产业殚精竭虑,王双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他说:“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这位全省“好支书”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情,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托起希望,将胸前的党员徽章擦得熠熠生辉。

如今,走在尖山村的田间地头,艾草清香沁人心脾,农家小楼鳞次栉比,处处都能感受到蓬勃发展的生机。王双全依然保持着“晨巡夜访”的习惯,他说:“只有把心扎在泥土里,才能长出致富的金苗苗。”

移风易俗树新风

走进尖山村村委会,“示范先锋”栏里王双全的名字格外醒目。这位总爱穿解放鞋的村支书,用一桩“退彩礼”的佳话,在青山绿水间播下了文明新风的种子。

2024年,王双全女儿出嫁的消息像一阵风传遍全村。当女婿捧着20万元彩礼上门时,他当即板起脸:“咱家嫁闺女不卖闺女!”这笔在当地堪称“标配”的彩礼被原封退回,在四邻八乡激起千层浪。村民黎作明至今记得当时的震撼:“王书记嫁女都这样,我们还有啥理由攀比?”

“移风易俗应该从党员干部身上破题。”王双全在屋场会上掏心窝子的话,伴着艾草香飘进家家户户。他带头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每次屋场会,王双全书记带领村“两委”干部进行宣讲,用“土例子”算“经济账”:省下的彩礼钱能买三头牛,简办的酒席钱够盖一间房……

在3月27日的“讲文明树新风”屋场会上,王双全带领村“两委”干部逐条解读新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宴请控制在10桌以内,车队不超过6辆……”这些具体实在的标准,通过《移风易俗倡议书》飞入寻常百姓家。

制度创新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尖山村创新开展“全民修订村规”活动,将彩礼、礼金等倡导性内容纳入红白理事会章程。村民王玉华深有感触:“过去办红白事要摆几十桌,现在简办既省钱又省心,这新风真是吹到了心坎上。”

如今的尖山村焕发新气象:村头巷尾的“积分超市”吸引村民争相参与文明建设;每季度的“文明评议会”让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先进典型登上光荣榜;红白事简办的新风尚蔚然成风。从党员干部带头到群众自觉跟进,从制度约束到文化浸润,尖山村已成为通城县移风易俗的一张亮丽名片,文明乡风如同山间的清泉,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心灵。

绘就治理新画卷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尖山村的艾草田,党群服务中心的电子大屏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数字乡村监测平台上,防汛预警、环境监测、农事指导等数据实时跳动,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王书记,三组路灯不亮了!”晚上8点,第三网格微信群弹出徐老汉的语音消息。10分钟后,维修队员的身影已出现在村道上——这是尖山村“网格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的日常缩影。王双全常说:“治理要像艾草一样,根须扎得深,枝叶才能茂盛。”

走进尖山村改造一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数字乡村监测平台正在演示。大屏幕上,5大功能模块清晰呈现:防汛信息实时预警,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农业生产精准指导,党建信息一键直达,普法课堂在线学习。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村道卫生死角、屋场环境状况尽收眼底。“数字尖山”平台就像给村里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王双全介绍,该平台已实现党建政策云端宣讲、农技培训线上直播、民生诉求掌上办理,推动基层治理由“脚尖”转向“指尖”。

村民王贤勇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刷手机就能看村务公开、学政策法规,连艾草病虫害防治都能视频问诊,真是太方便了!”2023年以来,在省银保监局驻村工作队支持下,尖山村创新打造“党建+数字乡村”治理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站在电子大屏前,王双全指着“村民积分榜”说:“数字化不仅让治理更高效,更让文明有‘分值’、有‘价码’。”如今在尖山村,参与环境整治能积分,遵守村规民约可加分,积分能换生活用品,这种“数字+积分”的管理新模式,正悄然改变着村民的行为习惯。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窗,为这位“数字村干部”镀上一层金边,他身后大屏上跳动的数据,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村庄在数字浪潮中的华丽蜕变。

尖山村的蝶变不是孤例,而是一个时代的生动注脚。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无数像王双全这样的基层干部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用实干浇灌希望田野,用忠诚书写时代答卷,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壮美乐章。

编辑|李悟鑫

一审|胡文婷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https://img.cjyun.org.cn/a/10132/202309/c38f122bcbdbcea28931084d2270bde0.png
{"appId":"wxc3dc87b9605c07ba","nonceStr":"WxgQlXABKA6g6UIO","timestamp":1757040277,"signature":"01b64de8b0cbbc614c7e4429dc951785342c240e","link":"https:\/\/m.hbtctv.cn\/p\/100664.html","desc":"\u66f4\u591a\u5185\u5bb9\u8be6\u89c1\u4e91\u4e0a\u901a\u57ce\u5ba2\u6237\u7aef","title":"\u738b\u53cc\u5168\uff1a\u624e\u6839\u4e61\u571f\u8df5\u521d\u5fc3 \u632f\u5174\u8def\u4e0a\u663e\u62c5\u5f53","imgUrl":"https:\/\/img.cjyun.org.cn\/a\/thumb\/10132\/201701\/94099c0255416137eefb651ffce1f97b.png!w300_h300.png","debu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