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心赴山海,用担当践使命
2023年8月,通城县教育系统吹响教师区内交流“集结号”。这声号角,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教育这片广阔天地激起层层涟漪。张敏、胡姝姝、徐小芬三位城区骨干教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热爱,告别了熟悉舒适的工作环境,收拾行囊,奔赴沙堆中心小学这片充满希望的乡村教育热土。
两年来,她们始终坚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毫无保留地挥洒在乡村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她们用爱浇灌着乡村孩子们的心田,用责任书写着支教帮扶路上一个又一个动人篇章。在这片土地上,她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梦想的播种人。
张敏老师:以校为家,做乡村教育的“守护者”
“教育是双向奔赴的修行,我要和孩子们一起扎根这片土地。”这是通城县第一小学张敏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她也用实际行动将“以校为家”从一句口号变成了生动的现实。
为了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张敏老师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敬佩又心疼的决定——将年幼的孩子从城区学校转入沙堆中心小学就读。从此,校园里多了一对特殊的身影,她们“同吃一锅饭、共读一本书”,张敏老师用这样温暖的陪伴,生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深厚教育情怀。
在课堂上,张敏老师深知乡村孩子的学习特点,创新推出了“生活化数学”教学模式。她巧妙地运用田间地头的常见案例来讲解抽象的几何原理,比如用农民伯伯插秧的行距株距讲解平行线,用房屋的屋顶结构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本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在她的课堂上变得生动鲜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被大大激发。
课后,张敏老师又化身为孩子们的“知心姐姐”。对于那些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她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利用休息时间为孩子们辅导功课,耐心解答他们学习上的疑惑;当孩子们遇到烦心事、情绪低落时,她会像亲人一样倾听他们的心声,疏导他们的心理。她还坚持用一本本手写的成长日记,认真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今天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谁的作业写得更工整了,谁帮助同学解决了困难……这些细微的变化,在她的笔下都成了珍贵的瞬间。
家长们提起张敏老师,无不感动地说:“张老师不仅教知识,更教会了孩子如何做人。”在她的影响下,孩子们变得更加懂事、有礼貌,懂得了感恩与分享。
胡姝姝老师:以爱为灯,做留守儿童的“暖心妈妈”
通城县隽水小学的胡姝姝老师,家里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正是需要妈妈陪伴的年纪。但当支教的机会来临,她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最终还是选择了扎根沙堆中心小学。面对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考验,她将对自家孩子的愧疚深深埋藏心底,化为工作的动力,坚定地说:“乡村孩子更需要我。”
胡姝姝老师主动承担了语文教学工作。在语文教学领域,她始终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积极构建“课堂+生活”的教学模式。她潜心钻研教材,努力践行新课标理念,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为了让课堂更加高效、生动,她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大单元整合教学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群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课前预习任务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及语文实践教学则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她还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广泛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这些“他山之石”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语文课堂上。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她逐步形成了“丰、实、趣”的教学风格。“丰”即内容丰富,涵盖多方面的知识;“实”即注重实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趣”即充满趣味,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尽情地在语文的世界里遨游。
除了教学工作,胡姝姝老师还十分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她发起了“暖阳计划”,积极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捐赠文具、衣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周末的时候,她常常放弃休息时间,带着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做手工。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在做手工时,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胡老师用细腻的母爱,一点点填补着留守儿童心中的亲情空缺。
学生小雨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胡老师的手很温暖,就像妈妈的手。”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孩子们对胡姝姝老师深深的依赖与喜爱。
徐小芬老师:以勤为径,做毕业班的“领航舵手”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但六年级的冲刺需要全力以赴。”这是通城县隽水小学徐小芬老师的教育感悟。她主动请缨接手了沙堆中心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深知肩上责任重大。
面对毕业班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徐小芬老师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她创新推出了“分层教学+靶向辅导”模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尖子生,她精心设计奥数拓展题,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潜能;对于基础薄弱的后进生,她专门定制了“每日一练”基础包,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入手,帮助他们打牢基础。她坚持“一生一策”,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精准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为了让学生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徐小芬老师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无数个深夜,当校园里一片寂静,她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她还在伏案批改作业,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错题,思考着如何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无数个清晨,天还没亮,她就提前来到学校,为学困生开“小灶”,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讲解难题,鼓励他们不要放弃。
她的辛勤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2024年的小考中,她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同事们都由衷地赞叹:“徐老师用‘拼命三娘’的劲头,为乡村孩子铺就了一条平坦的升学路。”
深耕不辍,共绘乡村教育新图景
两年来,张敏、胡姝姝、徐小芬三位老师的脚步遍布沙堆中心小学的每一个角落,她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乡村教育的责任田。在她们的努力下,300余名农村娃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走出大山,开阔了视野。她们为乡村教学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沙堆中心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被问及获得的荣誉时,三位老师异口同声地说:“乡村教育需要更多‘守巢人’。”她们不追求个人的名利,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乡村教育,为乡村孩子的成长贡献力量。
如今,走进沙堆中心小学的课堂,总能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漫步在校园里,师生互动的欢声笑语久久回荡。这三位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教育者的初心,终将在乡村这片沃土上绽放成最美的桃李芬芳。
从繁华的城区到宁静的乡村,改变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那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初心。张敏、胡姝姝、徐小芬三位老师怀揣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在沙堆中心小学这片教育热土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书写着属于乡村教师的荣光。
她们的故事,不仅仅是通城县教育系统教师交流政策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一个温暖缩影。相信在更多像她们一样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乡村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乡村孩子们的梦想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编辑|周梦珍
一审|周梦珍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